夜读九江 | (拾遗)庐山的隐士

2024-10-03 19:2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245


庐山的隐士

■ 廖 柳

在浩瀚的华夏大地上,有无数山川河流,它们或壮丽巍峨,或温婉细腻,各自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传说。而在这众多名山大川之中,庐山,犹如一位超脱尘世的隐士,静静地伫立于赣北的怀抱,以独有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寻其深邃的意境与奥秘。

自古以来,便有无数文人雅士选择在庐山隐居,他们或避世修行,或寄情山水,以诗酒为伴,以笔墨抒怀。在庐山的怀抱中,他们与天地对话,与古人交流,不断拓展着自己思维的边界。

庐山隐风的盛衰,随时而变,正是中国隐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具体表现。晋宋之间的隐风初兴、明清之际的回光返照,无不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化及隐居者不合作的政治态度相联系。庐山隐士人数较多,从“浔阳三隐”到“翟氏四隐”,再到“髻山七隐”。

41岁的彭泽县令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而去,在庐山西南的柴桑故里,过了20多年躬耕垄亩、诗酒自娱的隐居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歌颂劳动、反映自然、清新质朴的田园诗篇,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归隐,为生逢乱世不愿在宦海沉浮的文人指出了一条逃避现实、洁身远祸的道路。

周续之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学者,东晋末年与陶渊明、刘遗民同隐于庐山,史称“浔阳三隐”。陶渊明非常敬佩周续之的学识,善意地劝这些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与他一同像许由般栖隐于箕山之下、颍水之滨。

在庐山翟家垅,有柴桑人翟汤、翟庄、翟矫和翟法赐祖孙四代,先后在此隐居,称为“翟氏四隐”。当时江州地区寇害频繁,由于翟汤“笃行纯孝,不屑世事”,盗贼不忍侵犯,乡人赖以安之。翟家四世的隐居,脱离尘世,超然物外,类似“苦行僧”式的修炼方式。

到了唐代,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便选择了香炉峰北、遗爱寺南的一片幽静地方,建起了一座“三门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于次年春搬进去居住,开始了隐居生活。州府有公事,要太守派人来催请,才肯回去。他在庐山草堂断断续续隐居了两年,直到元和十三年奉诏赴任忠州刺史,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古人认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史学家把白居易这种隐居方式称之为“中隐”。白居易有一篇题为《中隐》的诗:“大隐住城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稳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白居易说大隐在朝堂,小隐在山林。可是世外桃源比较寂寞,朝廷里又过分喧嚣,不如就在做官的当中隐居。当然,白居易也几乎做到了这一点。

庐山另一位“云鹤式”隐士名叫易顺鼎,清光绪丁丑年间举人。他在30岁那年以同知候补河南未果,终不得志旋入庐山筑草堂于三峡涧上,发誓终身不仕。他在庐山隐居期间取笔名“哭庵”,著有《庐山诗录》和《四魂集》。

庐山隐士,是庐山的文化,是庐山的魂。庐山隐士的出现,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对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控诉。隐士的内心并不孤独,因为有山为伴,有水为邻,有风为友,有月为灯。一代又一代的隐士,身居庐山,或读书,或教书,或行医,他们之间,交往唱和,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在庐山这片山林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