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糖糕

2024-01-25 19:0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091

糖 糕

■ 左晓华

这次回老家,侄子在县里的菜市场给我买了几板糖糕。

糖糕是我们这一代人爱吃的传统零食之一。小时候农村缺粮少食,真正的大米饭都很少能吃到。每餐不是用“薯薯米”(把红薯洗净剁成小粒状,故名),就是用南瓜混合着少量的大米一起煮,作为主食。但是临近年关,每家都会煮上几十斤的稻谷,然后晒干机壳,就成了煮谷米。腊月里的某一天母亲会赶个大早,熬上一锅麦芽糖。尽管平时百般稀罕大米,但到了切糖糕的这一天,就仿佛家家都有千斤粮似的,因为麦芽糖是要先煮上一大锅米饭,需要用十几或二十斤米,煮熟后加上麦芽慢慢熬制而成的。一般是里边锅里熬糖,外边锅里炒那些晒得很干的煮谷米,放些沙,一勺一勺地炒着,等煮谷米完全膨胀了,盛起来一咬感觉很脆很香。这个时候我会坐在灶前,遵照母亲的命令把火添柴。母亲一边炒着米,一边关注着麦芽糖的情况。等成了小糖(方言中饴糖的别称),她会打几个鸡蛋在小糖里,过几分钟盛起来,说:细仔哩,把这个吃了。这时我便独自享用着麦芽糖甜甜的味道,吃着煮得有些老却有嚼劲的鸡蛋,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等糖糕切好后,母亲会用一只蓝边大碗装上一些糖糕送给左邻右舍,显得十分大方。看见我有点舍不得的目光,就说:“让他们尝尝妈妈的手艺。”等我长大了后,我才知道这是农村人友好相处的一种最朴素的方式。

农村实行承包制以后,粮食相对要充足一些,各种农作物品种也要丰富一些。到了年关,家里的糖糕升级了,糯米糖糕和芝麻糖糕在家里也有一些存量,两个侄子对这类零食也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春节前后,在上学的路上,或是出去玩耍,总要拿上几块细嚼慢咽。

20世纪80年代末,分家的第一年,我以为妻子不会切糖糕,还得让老母亲来亲力亲为。可事实是,到了切糖糕这一天,妻子赶了个早,按照传统的熬糖步骤:煮饭、下麦芽、滤渣……俨然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家庭主妇,把这一切做得有板有眼,得心应手。等熬成了小糖,妻子也会打几个鸡蛋,还会做一些糯米糍粑在小糖里,让儿子和女儿大快朵颐。每当吃完有鸡蛋和糍粑的小糖,儿子和女儿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至于前不久在和女儿聊天时,她还流露出对当年的小糖煮鸡蛋和小糖里的糯米粑的怀念。

我想,女儿可能更多的是对奶奶的怀念。因为她说,奶奶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村邻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品德,是我们最应该传承的精神财富。我也分不清我们对糖糕的喜爱和怀念,是为了满足味蕾的享受,还是对一种传承的渴求。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