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狄仁杰:匡复李唐的彭泽县令

2024-12-15 08:42:3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514

image.png

狄仁杰:匡复李唐的彭泽县令

■ 阿 詹

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山门外,有一处不太起眼的圆形土丘,里面长眠着一位曾在一千多年前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他留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九江彭泽县的足迹,令衙里、狄公祠、旧县塔、纵囚墩及仙人桥等老地名熠熠生辉。他“解民倒悬”“断案如神”的传奇故事至今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在《彭泽县志》的记载中,他是新中国成立前,主政彭泽的268位地方主官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县令之一。他,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肱股之臣,为李唐王朝复明延续200年的著名政治家狄仁杰(630~700年)。

少年不凡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并州太原官宦世家狄氏家族喜添新丁,大唐东宫内直郎狄知逊迎来了自己的长子,取名狄仁杰,字怀英,号祁溪。狄仁杰祖父狄孝绪,担任过尚书左丞、散骑常侍、沣汴二州刺史等职,封临颍男。狄仁杰幼年酷爱读书,专心致学。《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中记载了一个“无暇理俗吏”的故事,大意是: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县吏前来查问办案,众人争先恐后极力撇清自己与此案毫无干系,唯有小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县吏诘问他,小仁杰头也不抬地答道:“我正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与俗吏交谈!”小小年纪,便具有“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气度和风范。

心性高傲的小仁杰,同时还怀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由狄仁杰故里狄村文化研究会编撰的《狄仁杰生平画册选编》记述了狄仁杰八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一个隆冬的清晨,头晚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整夜。早起读书的小仁杰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兴奋地披衣下床,准备出去堆雪人。一推开门,发现屋檐下蜷缩着一位冻得奄奄一息的老人。他赶忙将其扶至屋内,添衣喂饭,悉心照料。数日之后,老人病愈执意要走,小仁杰和母亲备好衣物银两,将老人送至村外。回来收拾床铺时,发现枕边一张宣纸上题有一首诗:“小小年纪心慈悲,慷慨解囊救垂危,待到皇榜高悬时,经世治国不为迟。”少年狄仁杰的善心义举, 不仅救了一位濒危的老人,也救了一位深藏不露的预言家。

仕途建功

公元656年,26岁的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举,授汴州(今河南开封)判佐。后经阎立本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素有“宰相画师”之称的阎立本(601~673年),凭《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驰誉海内。由于绘画水平太高,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人们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阎立本出色的政治才干。正是他的慧眼识人,狄仁杰得以展示自己的治世之才。阎立本与狄仁杰,有如伯乐与千里马。唐显庆年间(656~661年)阎立本任工部尚书时,兼任河南道黜陟使,肩负考核官吏升迁、人才选拔的任务。而当时的狄仁杰初出茅庐,被人诬告,面临牢狱之灾。阎立本在汴州调查诬告案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不仅帮狄仁杰洗清了罪名,还被他的风度才华所折服,遂大力举荐。《新唐书》记有阎立本对狄仁杰的赞誉“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这便是成语“沧海遗珠”的由来。

在并州成绩斐然的狄仁杰很快得到提拔,调往京城大理寺任寺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八百起,无一人冤诉,从此声誉鹊起,更有了“断案如神”的美名。

在大理寺丞任上,狄仁杰办了几件震动朝野的大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权善才案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和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因误砍昭陵(唐太宗墓)柏树案,被高宗李治以“善才斫上树,是使我不孝”为由下令诛杀。狄仁杰力陈二人罪不当死,劝说高宗:因为一棵树去杀人,后人会认为您是昏君还是明主呢?最终使高宗改变主意,从而保全了两位将军的性命。

公元679年(调露元年),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度支郎中(掌管财赋之户部中的中层干部)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不能穿着盛装华服经过妒女祠,否则会招致风雷之灾”为由,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立即叫停这一工程,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难道还怕妒女之害?”当即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多个州的刺史和洛州的司马(刺史的副手):686年(唐睿宗垂拱二年),任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刺史;688年(垂拱四年)至691年(武周天授二年),历任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复州(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等县市地)刺史、洛州司马。从26岁入仕为官,狄仁杰直言敢谏,虽说不上平步青云,但总能在起起落落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然而天授二年(691年)的一场灾祸,却险些让他性命不保,所幸最后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断崖贬谪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周王朝正式建立。

刚一即位,武则天就将洛州司马狄仁杰召回,代理尚书,随后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为宰相。这是狄仁杰两次拜相中的第一次。

公元618年唐朝始立,至此李唐王朝已经营70余年。当时朝局复杂,“五姓十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多数不支持武则天,徐敬业甚至直接起兵,命骆宾王起草讨武檄文。

狄仁杰反对有伤国体的对立,主张天下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不仅支持武则天,而且极力辅佐,故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在汝南有政绩,但也有诋毁你的人,想知道是谁吗?”仁杰不假思索地答道:“陛下您认为是错的,臣一定改正;认为无错,那是臣的幸运。诋毁之人是谁,我不想知道。”武则天深为狄仁杰的忠厚而赞许。

狄仁杰在宰相任上刚直耿介,自然招来了不少嫉恨。“公元692年,天授二年元月,一个静谧得有些可怕的冬日夜晚。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脚步声,从城西的丽景门传来,马的嘶叫声划破夜空,令本就气氛紧张的洛阳城内更加门户紧闭,人人自危。很快,一件惊天大案震动神都洛阳和整个国家,连同三位当朝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御史中丞魏元忠在内的七名朝廷要员,皆因谋反罪名被捕下狱。”这是纪录片《寻找狄仁杰》(第三集)描述的场景,也是《新唐书》所载真实历史的再现。这一年,武则天的宠臣、酷吏来俊臣首先发难,诬告已过花甲之年、担任宰相仅四个多月的狄仁杰及其他六位大臣参与了李唐旧势力的谋反活动,并不由分说将他们抓入大牢逼供。当时律法规定,如果初审即认罪,可免于一死。来俊臣以诬告和滥用酷刑而臭名昭著。一旦落入其手,基本无人能逃出生天。善于随机应变的狄仁杰当即认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暗地里瞅准时机写了申冤信,藏在厚棉衣里,对看守说:“天热了,大棉袄无法再穿,请让我家人换件薄的来。”其子狄光远收到信立即呈送武则天。经过一番波折,结果查实狄仁杰等是被冤枉的。武则天随即召见狄仁杰问道:“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狄说:“倘不认罪,今天怎能见到圣上!”

最终七位大臣获免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既然洗冤了,为何还要被贬黜呢?这就是武则天向外界表明的态度,宁可冤枉好人,也绝不姑息反臣。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皆被武则天拒绝。

由宰相之位被断崖式贬为七品县令,对狄仁杰个人来说,无疑是其仕途遭受的最大一次重挫。却由此,让“京城少了一位贤相,江州多了一位好官! ”

彭泽县令

据《彭泽县志》记载:彭泽古县治坐落在黄岭乡新春村境内。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县境增设州制,州治设此,同时,将彭泽县治从今湖口的小凰山下迁此,为附郭县。武德八年废州制,县治仍留此,直到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县治迁址,历时313年,故此地也叫旧县街。

旧县街原有“纵囚墩”和“狄公祠”。这两处正是彭泽县令狄仁杰留下的最深印记。

公元692年的秋末,本该收成的季节。狄仁杰甫一到任,却遇上了彭泽前所未有的旱灾:焦土千里,田裂河干,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心急如焚的狄县令一边四处察看灾情,安抚百姓,一边紧急上疏奏明朝廷,请求发放灾粮救济百姓并减免租赋。《彭泽县志》有记:“彭泽九乡,百姓齐营水田。臣方到已是秋月,百姓嚣嚣,群然告歉,询其所有,皆云:春夏以来,并无霖雨,现在黄老草菜度日,旦暮之间,全无粒米……今总不收,将何活路?乞免民租。”

朝廷见疏,特降制(帝王命令)江州,蠲免彭泽三年租税。(《乞免民租疏》)

百姓闻之,奔走相告,感激涕零。

灾情稍稍得到缓解,狄仁杰便带领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亲耕农田,鼓励垦荒;灭蝗虫,祛瘟疫,补种农作物;兴修水利,引方湖水灌溉;筹集人力、物力开通和维修通往各地的交通设施;修建临江码头,发展水路商贸。一系列措施使当地经济再现生机,民心得以稳定。

狄仁杰被贬为县令,不惧政治风险,为民请命,写下《乞免民租疏》,以“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施行仁政,这也是后人缅怀狄仁杰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便与“纵囚墩”有关。《江西通志》卷五七记载:“纵囚,令如期而还,百姓德之。”说的是狄仁杰到任彭泽后,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囚徒三百人,进行重新审理,发现大都是贫苦的百姓,只因大旱无收,官府催逼欠税,生活难以为继,才因偷抢被官府以谋反之名,定为死罪。狄仁杰不禁对他们动了怜悯之心。临近年关,经奏明朝廷,特将全部囚徒放回家与亲人团聚,约定五日后全部回监。约定期到,却有两人未归。后查明,这两名迟到的囚犯, 一个为老母料理丧事,迟到了一个时辰;一个因行至渡口,恰遇风高浪险,舟楫不通,耽误了按时回监。了解原委后,狄仁杰不再对他俩追究,三百名死囚也全部收监。

    随后狄仁杰向武则天写了第二份奏章,说明三百名死囚的案由和“纵囚”及收监经过,并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女皇准奏。囚犯们感恩不已,回家后洗心革面,勤劳耕作,且相约用长褂兜了自己家乡的土堆积在一起,以此纪念这位敢为民请命的好县令,土堆巍然形成的小山丘,被人们称为“纵囚墩”。

彭泽联家刘枫先生曾撰联高赞狄仁杰:

仁以爱黎民,高怀见乞免租疏、纵囚义举,天教彭泽得贤令;

杰而匡社稷,英辅能退平动乱、复辟大唐,光照汗青仰国公。

联以鹤顶格嵌入“仁杰”名,并以碎锦格嵌入其字“怀英”。上联评述狄仁杰在彭泽令任上为百姓所做的两件大事,慨叹其在彭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下联写其从彭泽令起复后于社稷所做的两件大事,赞叹其在大唐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新唐书》曾记载:“邑人为置生祠”。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立祠堂。这是何等的荣誉,足见当时的彭泽百姓对狄仁杰的感恩戴德。后来的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专门去彭泽,他在狄仁杰祠堂里写下经典名篇《唐狄梁公碑》,诗书双绝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不仅盛赞狄仁杰“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且将范公撰写的碑文用强健有力的笔法书成。集“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于一体的《唐狄梁公碑》,至今被称为“三绝”,新建成的狄公楼外可品味鉴赏。

铁汉柔情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狄仁杰以其刚正不阿、断案如神而著称于世。历史上,狄仁杰多被塑造成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的形象。然而,在他那刚毅的外表下,却隐藏着铁汉柔情。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狄仁杰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驻足朝河阳(今河南孟县,父母居处)方向遥望,看到一片白云孤零零地飘浮在天空中,狄仁杰感伤地对左右说:“我的亲人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思念父母之心,令其久久不愿离去。“白云亲舍”从此作为成语,被人们广泛用来表达思亲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成语源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斗南一人”便是其中的一个: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遥远的西北地区执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蔺仁基被狄仁杰为他人着想、待人至诚的精神所感动,由衷地感叹“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崇质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便主动与李崇质和解。

在处理案件时,狄仁杰总是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但当他面对无辜受害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深深的同情。

有一次,狄仁杰在审理一起盗窃案时,发现被盗者是一位年迈的老妇人,而盗窃者则是一位因生活所迫而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在依法判决的同时,狄仁杰私下里资助了这位老妇人,并劝导那位年轻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他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铁面无私,又显露了柔情的一面。

狄仁杰的铁汉柔情还体现在他对家人的关爱上。根据狄仁杰墓碑的记载,他的正妻是窦氏。然而,由于孩子并非全为窦氏所生,因此可以推断狄仁杰还有妾室。尽管狄仁杰公务繁忙,但他从不忽视对家人的关怀。他对子女的教育严格而有爱,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也是出了名的。在家庭中,他不仅是威严的父亲,也是温柔的丈夫。

高罗佩(1910~1967年,荷兰人),作为外交官和汉学家的成就,并没有为人们所熟知,但他撰写的一部长篇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却风靡海内外。作为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婿,高罗佩对中国五千余年源远流长的瑰丽文化,始终怀着一种好奇而敬畏的态度。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的“一夫多妻制”,他特意在小说创作中为狄仁杰安排了三位夫人。她们在家庭和情感方面皆谨遵古代教理规范,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并与狄公保持着互敬互爱的关系。当然,这是作者善意的虚构。

后世盛名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仍不改本色,直言敢谏,整顿内政,奖掖后辈,成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是武周一朝有名的贤相。

如果没有狄仁杰,就不会有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狄仁杰为相期间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均把他们安排在重要部门,后来他们也都相继成为宰相。有人当面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成语“桃李满天下”说的就是这个典故。狄仁杰的眼光、胸襟、气度、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狄仁杰的突出才华主要体现在断案、统兵、平乱、安抚民心、劝谏皇帝、善于识人等方面。

他的成功并非全靠命定之运,他毕生勤读、修德、守身练心。科甲及第后,仕途历经唐高宗、中宗、睿宗三朝;恩威并重,万民仰赖,其所推荐之良才,后来皆为中兴名臣,尤其张柬之和姚崇,一个助李显复辟,一个助李隆基开创了“贞元盛世”。

久视元年(700年)九月,71岁的狄仁杰溘然长逝。朝野上下哀声一片,武则天更是泪如泉涌,特下令辍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并痛哭:“国老去了,朝堂空矣…”

狄仁杰逝后仅仅五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也龙驭宾天,享年82岁,葬陕西乾陵。

705年,唐中宗登基,追赠狄仁杰为司空。710年唐睿宗继位,又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狄仁杰不仅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而且还得到了李氏皇族的认可。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狄仁杰一生勤政,少有写诗。这首《夏日游石淙山》,是他仅存后世的一首诗。前几联皆是称赞武皇,重点在尾联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之句。大意是:臣老了,无力再辅佐陛下,吾皇的丰功伟业,该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啦。

四个月之后,狄仁杰与世长辞。这首诗,既是狄仁杰的生命绝唱,也是他对匡复李唐念念不忘的心声表达。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