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是叛逆,也是创新
■ 林 广
李黎茗曾自我调侃:“我的诗是胡思乱想加反骨的结晶。”这句话蛮有意思,也道出她诗创作的精神。“胡思乱想”与“反骨”的结合,不仅意味着对取材或形式的反叛,更是勇于开创,思维不受羁勒的象征。她不断在反思创作的方向,也不断与过去的诗道别,她渴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诗集名称《一支笔里醒来的村落》极为特别。“一支笔”,指的是她的诗;“村落”具有多重意涵,可能指她的性灵、生活或故乡,也可能指诗聚集之处等。二者用“醒来”加以联结,就带给读者新奇的想象空间,仿佛要依循她的“笔”的指引,去探寻那神秘的“村落”。仔细品读五辑诗作,都与生活、感情、想象紧密结合。
辑一《厨下诗》,厨房、诗房,是一体的两面,也是她想家的一种慰藉,可说是以厨房的种种形象代表另一种乡愁。电视上的一碟菜,就能“挑衅走远的昨天”,让往事重现;而那个在乡间“走不丢的早上/又是一个明日的启程”。这样的乡愁,不免让她的身上带着些“咸味”:一顿柴米的油盐/高温蒸烫的日常/眼角抽搐的鱼影。浮游出/一个又一个肥厚的秋天
“高温蒸烫”,藏纳的是生活的重重压力;“抽搐的鱼影”,隐含着时间无情的迫害;以致鱼尾纹都不免浮游出“秋天”的萧索。虽然末节说这是属于她“身上粗俗的咸诗”,里头也含蕴着“秋天”厚重的威逼。诚如《红豆包子》首节所言:“捣碎满筛南国相思/是中年桌上一嘴的乡愁”,而这乡愁是来自“母亲的味道”才让她“洋相出尽”。
辑二《疫下诗》,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疫情下的悲惨世界,但作者的写法相当“反骨”。例如《诊疗室前的春天》写道:在一诊间入口处/守号码的那个女子,我看到是/个被蛇勒腰的诗人/蛇王啃咬一口/诗人的脸就狠狠地抽搐一下/反复的动作如海浪般推倒/嘈杂的墙
“蛇”在此借代带状疱疹(俗称皮蛇),作者用被蛇“勒腰”与“啃咬”两个动作,来展现惊悚的画面。称那女子为“诗人”,可见女子是作者自己的投影。她将女子反复的动作比喻为“海浪”,四周的喧扰比喻为“嘈杂的墙”,再用“推倒”来绾合,这样的写法真的很不寻常。明明是春天,她在诊疗室看到自己的画面让她忍不住落泪:“火烫的那汪潮汐/是蛇把梦撕了一页的熔炉”。
她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在候诊,忍受苦痛,接受治疗。从另一首《带状病毒》,可看出作者也曾感染过,因此这样的解读虽带有超现实意味,却也合乎想象的真实。
《疫之下》首节带有隐约的反讽。新冠肺炎暴发后,不管报章杂志还是网络,都可以看到许多疫情诗流窜的踪迹。这些诗句“紧闭着每一个日子的病毒”,让她“无法读懂其中眉角/是在经纬几度”。连诗都染上病毒,难怪她读不懂,也无法把握它流窜的轨迹。
诗的末节:“措手不及的人类程序……/搜刮了/每一个呼吸的冰冷数字”,这是写疫情的影响,颠覆了世界,造成众多生命的死亡。“搜刮”二字,强烈表现新冠的威势,让死亡以具体的方式演示,颇具创意。
辑三《残破的诗》,她坦然掏出受伤的过去,尝试用诗来缝补伤口,很能表现她面对的窘境,取材多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解》。
相似的主题/在眼眶上滚烫地熔出/霸凌话题是当下最可恶的脏账/可我还是忍痛把它炖成/一钵有味道的诗
面对霸凌,除了身体遭受迫害,还得忍受外界的流言蜚语,情何以堪!但作者还是忍痛,将它转化成“一钵有味道的诗”。这样的“和解”是很难的,作者却用一个“炖”字微妙地回转,里头不知隐藏了多少“熬”的苦楚。然而这“自创的药方”,却“悄悄地/缝合了伤口”。
辑四《为你写诗》,有生死离别,有家庭的波澜,有故乡的老去,有与各种人事物的相处与道别,其中怀人、思乡的诗格外耐人咀嚼。
例如以《菊香》献给母亲,末节:
那个村庄至今缺少阳光/也易变天/风大时,她的眼睛总是下着雨/雨停时,她的手中总是糊着泥/雪落时,那个小村的窗外/总是飘下一片片孤独/如浮萍在眼前闪过
从“风大”“雨停”,写对母亲的忆念;从“雪落”,抒发对宁谧小村庄的孤独情怀,用语质朴自然,却有感情的伏流隐隐漾动,令人难忘。
此外,如以《孤挺花》写给大陆新娘;以《新住民》写给自己;以《坟衣》缅怀外公;或《以诗的方式遇见》追念诗人白萩;以《佛陀唱诗的大斑蝶》《您在西藏的路上走去》怀想邱小波老师等等,虽感情浓淡不一,但都能以“真”发声,以诗凸显人物独特的性情。
辑五“时序诗”,借由时序的流转,惋惜生命的瞬息和脆弱,也融入自己对现实与诗的触动。此辑收了好几首组诗,其中以《都更四步曲》最为特别。分为:《拆诗》《悼诗》《砌诗》《扰诗》,将都更与诗巧妙加以联结,颇具创意。例如首节《拆诗》:一觉醒来对门的四十六户/被海蓝色的熟浪/把呼吸封死/这是你给我瞬间的定格/也是你给这世界/最后的遗容/气象耍出脾气/于红唇族的手头上/把一块块斑驳的心事凿落在/绵绵细雨中
因为都更,对门四十六户被拆了。从“把呼吸封死”,“瞬间的定格”,“最后的遗容”可看出她认为这些房子也是有生命的。最后四行引出“气象”与“绵绵细雨”,并将有形的“拆屋”转化为凿落“一块块斑驳的心事”,意味更加绵长。
接着组诗后三首,都是以前一首的末句作为起始句,由拆而悼而砌而扰,一步一步延展,形成了这一首独特的“四步曲”。
作者以自己的笔为引,用敏感的指尖收罗眼前的生活,书写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感受,展现诗世界的千姿百态。有时她热情的介入,渴望能与市井小民与社会脉动一起深呼吸;有时却只能冷眼旁观某些人事的迁流变化,而无力介入或扭转。
这本诗集联结了童年、青年、中年三个阶段的人生感悟,借景物去回忆,去思维,去道别。她自嘲地说:“这就是一个中年大妈日常生活的狂想曲。使得我在异域城市活成了反骨的模样。”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