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讲述)我和 “杏林”的缘分

2023-06-22 18:38: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291


我和“杏林”的缘分

■ 陈庐魁

我的老家在庐山万杉寺后迁莺谷中的寨下村,算是庐山土著。1980年至1992年,又在东牯山林场工作了12年。生长于斯,就业于斯,好奇之心兼得地利之便,庐山山南的山川沟壑基本上都攀爬过,对其历史文化也略有涉猎。

1982年,我在东牯山林场办公室工作,场部就在“五大丛林”之首的归宗寺旧址。有一天,我在资料柜内发现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上面涂满了墨迹。我小心地把它展开,发现上方有一幅图案,下方有许多文字。当时也不知道这叫拓片,更不知道来自何处,谁人所为。出于好奇,我把这张纸团轻轻压平,时不时拿出来辨认上面的字迹,再逐字逐句抄录下来,才慢慢弄明白是《果清禅师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归宗寺的庙产。我当时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只是担心时间长后被别人弄毁,不如个人保管更妥当,就这样一直保存着这帧拓片。

1985年的一天,场党委书记熊开山同志说带我去看个古迹。我兴致勃勃地跟着他走,一行还有哪些人,现在都不记得了。我们爬到茶园生产队(大力庵原址),又往北转,跨过黄芝林港(玉帘泉瀑布源头),来到一片檫树林,不远就找到了一座僧人墓园。当时上面的墓塔已不见了,墓室呈窑洞一般的券拱形,内部很宽展,宽约2米,深3米多,高2米多,成年人举手也摸不着穹顶,洞壁都是用青砖石灰砌的。洞内阴森森的,有一股霉味。洞门正对面的洞壁上,镶嵌着一方青石碑,上面有图案和文字。这才发现,我保存的那张图,原来是这方石碑的拓片。同行人中有知情者说,这座僧人墓园是1971年东牯山林场职工垦荒造林中发现的。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革命群众不信神、不怕鬼,更谈不上有尊重宗教和文物保护的意识了。他们推倒墓塔,撬开墓室,将里面摆放的僧人骨灰坛搬到洞外,把骨灰倒在地上,把坛子拿回家做容器。

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星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徐新杰老师带着四五个人来到归宗,与我偶遇。徐老师曾在星子中学教过我一年语文课,当时我在班里语文成绩较好,他对我印象比较深。徐老师说他们一行到归宗考察董奉“杏林”遗址,问我知不知道“杏林”在哪里。我说,我不知道“杏林”在哪里,但我知道茶园那座僧人墓园石碑上标有“杏坛庵”。徐老师要我当向导,去找那座僧人墓。于是,我在家里拿了一把柴刀,带着他们上山。一路上,徐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同行者,我现在只记得县中医院院长罗来成一人的名字。他们一路交谈,说到董奉、杏林等历史典故,说到县中医院将来要挂“杏林医院”牌子等,我似懂非懂,插不上嘴,只是频频“嗯嗯”回应。

到了檫树林边,我挥刀清除路障,来到了僧人墓。徐老师一行人仔细辨认着石碑上的图案和文字,探讨着“杏坛庵”的坐落位置,还拍了照片。下山后,我在归宗铁棚餐馆为他们安排了一桌饭招待。

后来,听说徐老师和考察小组查找了大量史料,得出三国名医董奉确实在庐山山南行医、“杏林”就在星子的结论,并向上申报。当新建的星子县中医院落成后,便命名为“杏林医院”。当时,县中医院屋顶上铁架撑起的“杏林医院”四个红色大字,远远地就可看见。

1992年底,我调隘口镇工作了9年,天天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再也没有兴致去爬山探幽了。

2002年初,我调南康镇工作,清闲很多,爬山的兴致又起来了。周末经常参加户外运动,足迹几乎踏遍庐山。2004年的某一天,驴友们去爬紫霄峰,途中遇雨,衣服都湿了,只好中止行程,在茶园生产队避雨。我说带你们去看一个古迹吧。于是,几个有兴趣的人一起去探访了这座僧人墓。虽与上一次时隔13年,但墓室内没有什么变化。

2005年,我约时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詹德福去看僧人墓,见到的墓仍然完好如初。我说,这座墓有近400年历史,应该也算得上是文物吧。你是文物所长,看看有什么办法把它保护起来,一旦遭到破坏就可惜了。但不知何因,不了了之。

2018年,庐山市文化馆徐青玲馆长给我打电话,说是庐山市要为“杏林”文化申遗,请我为考察“杏林”遗址当向导,我满口应承下来。文化馆来了六七个人,带着摄像器材。当我们气喘吁吁来到墓地时,我大吃一惊:墓室内已是一片狼藉,墓壁上镶嵌的石碑不见了。只见墓室中间有一堆土,在石碑下方也是一堆土,还混杂着一些青石的碎片。从现场痕迹分析,应该是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石碑可能没有完全捣碎,是被盗走了。土堆上的青石碎片,应该是盗墓贼在盗取石碑的过程中弄碎的。我们一面诅咒着盗墓贼,一面为文物被毁坏感到惋惜,只好悻悻下山。

在惋惜之余,我庆幸当年保存拓片是无意中做了一件好事,至少还可以让人们间接观摩到石碑的图案和文字。倘若哪一天修复该墓,还有一个样本作参照。这张拓片后来被文化馆借去作为“杏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

探访古墓带来的不快,并没有阻止徐馆长一行继续探访的步伐。我说,温泉中学校址原叫“招仙坛”,据说也与董奉有关。徐馆长要我带他们去看一看,试着找到有关“杏林”的一些依据。

在距“招仙坛”最近的村子,路口立着一块“杏林新村”石头路标。我说这个村子原来叫田铺畈,现在更名为“杏林新村”,莫非也与“杏林”扯得上关系?于是,我们决定进村去探访个究竟。

在村里,碰到熟人胡金山老村长。我说明了来意,请他讲讲有关“杏林”的故事。老胡是个热心人,赶紧放下农活,坐下来与我们聊了起来。老胡说:听老一辈传说,古时候有个董仙人,道法高深,能降妖捉怪;医术医德也很高,治病不收钱,治好了病就帮他栽几棵杏树,杏子换谷子救济穷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董仙人,就在现在的温泉中学那里建了“招仙坛”,在西边建了“报仙祠”,可惜现在什么遗迹都没有了。我们村子紧靠“招仙坛”,古时候,背后山上都是董仙人的杏林。因此,前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时,我们这个村子就更名为“杏林新村”,村后也栽了银杏树,这样做也是为了纪念董仙人。老胡作为一个不熟悉历史的农民,能说出这些道道,这应该也可算是董奉曾在此隐居修行、治病救人的一个佐证吧。

老胡又带着我们去参观了村后的银杏树。这些银杏树是最近几年栽种的,只有十几棵,谈不上蔚然成林。董奉当年栽种的到底是杏子树还是银杏树,有待探讨。从村民更改村名和种植银杏树的举措,说明当代农民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积极性,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近几年我再也没有去过僧人墓,不知它是否再遭毒手洗劫。所幸2011年“庐山闲人”刘勇先生帮我把那帧拓片装裱好了,便于观摩和收藏,现在成了星子文史爱好者探寻“杏林”遗址较重要的一个依据。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