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孩子”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孩子

2024-12-06 10:34:36   
浏览量 32999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其中,我市2部作品广播剧《禾下乘凉梦》获评广播类优秀作品奖,九江籍网络作家何健(天瑞说符)创作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获评网络文艺类优秀作品奖。

两部作品因何得奖?

它们都讲述了什么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广播剧《禾下乘凉梦》

图片
广播剧《禾下乘凉梦》


广播剧《禾下乘凉梦》

由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中共德安县委宣传部

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慈文传媒)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

图片

作品讲述了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江西德安籍著名科学家袁隆平

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


图片
作品简介


作品分为“发现稻种”“磨难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四集,串联起袁隆平从幼年、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科研突破的几个重要节点,表现袁隆平追寻理想的过程。袁隆平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图片

《禾下乘凉梦》选取袁隆平重要科研突破的发生地为故事背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他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在他的家乡江西省德安县,参与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的建设研究;在海南把研究成果开放共享,使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并逐渐推广到海外,造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

袁隆平用实际行动让研究深深扎根土地,将成果转化为一粒粒香甜饱满的粮食。创作者抓住人物这种勇攀高峰、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精神特质,将其转化成感人质朴的故事。

图片
故事背景


三年困难时期,30岁的袁隆平看到饥饿的人们到处寻找树皮和野菜充饥,立志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让人们吃饱饭。他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低产缺粮的状况,必须培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

确定了方向,袁隆平开始尝试研究水稻。

袁隆平从研究水稻的雄性不育开始,每到稻穗成熟的季节,他就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穗穗地筛查稻穗。终于在1964年盛夏的一天,在检查了14万株稻穗后,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小面积种植后,亩产当年就突破了600公斤。之后两年,“南优2号”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幅度达20%。

在接下来的近40年时间里,袁隆平依然在不断追求水稻的高产。2011年9月,由他亲自指导的超级杂交稻试验田进入丰收季,农业部专家组对水稻验收测产。这次测产结果达到了中国超级稻第三期目标: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从此,中国人将不再为缺粮而发愁!

1949年,中国水稻平均亩产126公斤,到2021年,产量潜力的提升已达一季稻1100公斤、双季稻1500公斤以上。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一奇迹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袁隆平一样勇攀科学高峰的拓荒者辛勤地付出。

如今,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的中国杂交水稻已先后在亚洲、非洲、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示范。


图片
精彩鉴赏

聆听袁爷爷的故事——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第一集

聆听袁爷爷如何攻克难关——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第二集


袁隆平科研小组的寻稻之路——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第三集


大结局!袁老圆梦——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第四集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他的人生根植于泥土

研究水稻半世纪

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图片

“我有两个梦。第一个梦叫作禾下乘凉梦,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叫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把毕生的时间献给土地

只为坚守他的梦想


今天

   致敬袁隆平院士!


来源:“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综合CCTV国家记忆)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