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散文苑)红嫂村·沂蒙人

2024-11-20 18:27:04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265

红嫂村·沂蒙人

■ 刘 力

在鲁南沂蒙山区,有个叫常山庄的小村,20世纪30年代,这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那年,京剧《红嫂》赴京演出,毛泽东主席看后都被深深打动。

后来,《红嫂》被改编为芭蕾舞剧《沂蒙颂》,又拍成电影,一首荡气回肠的歌唱红了大江南北。“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蒙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那以后,常山庄村这个村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越来越多的人称之“红嫂村”。

秋色浓浓的艳阳天,揣着童年的歌和少年的梦,我走进了四面环山的红嫂村。立于村中广场眺望,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而过,村中平房整齐排列,唯有村北小山坡上,留着数十间不太齐整的石头房,静静地望着小河,似乎要给人们说些什么。

我怀敬仰之心,踩着那首歌的音符走过小桥,在梧桐树下的红嫂群塑中,寻找戏中、书中、电影中的记忆。村中低矮的石屋做过维修加固,旧迹依稀。屋内,旧物件件摆放着,墙上的图片和人物雕塑都在讲述红嫂,讲述八路军、解放军的故事。

被誉为“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救下了已休克的八路军战士彭小春,周围无水源,她用乳汁唤醒伤员,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母鸡,熬汤给伤员滋补,直到伤愈归队。多年后,好多人前来寻找红嫂,方知明德英救过的伤员不可计数。

王焕于办起了免费的战时“托儿所”,抚养了38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自己的四个孩子却先后夭折。战后,那些孩子成群回村寻找王妈妈。

祖秀莲硬是用她瘦小的身子把身中五枪、奄奄一息的郭伍士藏在了洞中,草药疗伤,杀鸡熬汤。两个月后,郭伍士重返前方。8年后,郭伍士辗转找回沂蒙,落户红嫂村,认祖秀莲为母,为她养老送终。

日烙煎饼800斤,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带着30名妇女跳入冬日河中为解放军火线架桥的李桂芳……故事太多太多。这是沂蒙山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都有一个名字,叫“红嫂”,那份大爱情怀叫“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风雨飘摇,当年的红嫂大多离开了人间,但那十年里,在这养过伤的三位元帅和千余中国军人记得她们,一代代中国人记下了她们,那份永远的“红嫂”情!

红嫂家乡旅游区建于2008年,现在是4A级景区。老村保留,村民迁到数百米外,政府为她们建起了崭新的、整齐的村落,新村老村交映也是一道风景。

新村里,平房院落排排幢幢,户户相连。脱贫致富给老区送来了希望,村民现在大多从事养殖业,附近建起的红嫂影视基地也帮助不少村民就业,旅游更带来了兴旺红火。

漫步村中,只见家家种蔬菜、养鸡鸭,户户院中有果树。秋天的风里,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山楂、板栗、柿子分外诱人,无不透出丰收的喜悦。

走进一户人家,中年夫妇热情相迎,把桌椅摆在了院中,给我们端来了沂蒙果茶以及香喷喷的红烧鱼、豆角和紫菜蛋汤。嫂子说,鱼是河里捞的,菜是自己种的,鸡是院里养的,尽管吃。男主人一边自斟自饮,一边为我们说起村中的历史,跟我们谈谈村中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他们的旅游分成。吃完结账,他们仅收数十元。嫂子笑笑说;“红嫂村不挣客人的钱。”

邀我前往的当地人小卜憨厚地说,这回知道什么是沂蒙人了吧!小卜陪游数日,除了为我介绍沂蒙风情,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律师调解工作和爱心基金会。他常常说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沂蒙山,让淳朴善良的沂蒙人生活得更好些。这其实就是一份大爱,沂蒙人的大爱。

行走沂蒙山,回味数日所遇。导游讲解员、伴游朋友、餐馆夫妇、问路陌人、果园农民……全是热情的笑脸,全是爽心的话语,没人留下姓名,因为他们都是沂蒙人。

行走沂蒙山,见到的是青山绿水,听到的是感人的历史和故事,见到的是脱贫后仍守着初心的村落,留下的是忠厚本分的印象和朴实贴心的话语。这点点滴滴不就是沂蒙人,不就是沂蒙山精神凸显吗?

离开红嫂村,《沂蒙颂》一路伴随我,“蒙山高,沂水长,蒙山沂水情难忘。道不尽齐鲁焕新颜,颂不完华夏奔小康……”歌在耳边飞,心在景中游。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