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诗话)孟浩然与庐山

2024-09-26 19:02:00   
浏览量 31871

image.png

孟浩然与庐山

■ 李 震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和中唐时期的韦应物、柳宗元等,尤以王维和孟浩然最为著称,被并称为“王孟” 因此该诗派亦被称为“王孟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在继承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南朝时期谢灵运的山水诗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与谢灵运与庐山之间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庐山脚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美谈。他的诗歌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因此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曾于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凿莲池入莲社,与慧远大师结下深厚情谊。公元411年,27岁的谢灵运登庐山之巅,题咏了《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成为其山水诗创作的代表作。两位鼻祖人物,使得庐山成为山水诗和田园诗重要的发祥地。雄奇险秀的庐山山水和儒、释、道兼容并包的庐山文化,为山水诗和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演绎空间。

山水诗和田园诗发展到唐代,经历三百多年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突出表现为写景与抒情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与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也是盛唐诗坛的一对惺惺相惜的挚友。两个人年龄虽然相差十来岁,但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成为知己,最终都选择了隐居生活来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风格清丽婉约、意境恬淡,多表现田园隐居的逸兴和山水行旅的心情,清新淡远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例如他的家喻户晓的名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淡闲逸,自然天成。再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情景相生,意境优美。孟浩然偶尔也会有气势磅礴、震古烁今的惊鸿之作。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惊世名句。在《彭蠡湖中望庐山》一诗,孟浩然更是以宏丽的文笔表现了鄱湖匡山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因此有“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赞誉。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必趣当来同。

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这首《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便是作者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诗的前四句便写得格调雄浑,气势非凡。辽阔的夜空上,悬挂着一轮晕月,一叶扁舟漂浮于烟波浩渺的湖面。接下来诗人描写了由黎明到日出所看到的庐山景色。晨光熹微时,拔地而起的庐山出现在眼前,诗人被其雄伟的气势深深震撼。天色渐晓,旭日映照,香炉峰高悬的瀑布如彩虹般飞流直下,绚丽多彩,美不胜收。雄奇险秀的庐山风光,令诗人迸发出思古之幽情,恨不得停下行旅的脚步,追随东汉隐士尚长、东晋高僧慧远,就此归隐庐山。可是诗人仅仅是表达一种神往之情,并非真的要留下来,因为“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他还要急着去各地漫游,没有办法停留。只能“寄言岩栖者,必趣当来同”。现在不能留在庐山,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

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家境殷实的书香之家。17岁时曾乡试高中榜首,却因为叛逆不屑为官,选择了隐居家乡的鹿门山。后来不甘于被埋没,又重新出山漫游江南各地,想走干谒之路,这在当时是一种十分盛行的入仕方式。他的许多山水诗名篇都是出自漫游途中。尽管他一再表达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愿望,最终却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干谒不成,孟浩然不得已选择了进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此时他已年届四十。期间,孟浩然结识了王维,并结为知己。此后孟浩然息隐山林,终生未仕,人称“孟山人”。

除了《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还写过一首咏庐山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此诗体现了孟浩然诗的一贯诗风,以清新隽永的笔触表达了诗人见到庐山时的喜悦心情和对高僧慧远的无限仰慕。清代诗人王士祯评此诗:“诗至此,色相皆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也。”

“庐山天下悠”,完美地概括了庐山的显著特色。庐山悠远的历史文化、悠闲的隐逸生活,使得庐山成为历代文人趋之若鹜的文化名山。吴宗慈的《庐山志》辑录了自东晋至清末民初的一千多位诗人歌咏庐山的诗词达三千七百余首,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多年。这在中国的文化名山中实属罕见,季羡林先生称赞庐山为“人文圣山”,实在是实至名归。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