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风土)三九归真九龙寺

2024-03-20 19:0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662

三九归真九龙寺

■ 谢飞鹏

我国很多寺庙虽然规模不大,几经兴废,却依然延续着香火。在当地信众心中,有相当的影响。九龙寺就是这样一座寺庙。

九龙寺位于武宁县船滩镇与上汤乡交界的九龙山,上面是船滩镇的易溪村,下面是上汤乡的梅溪村。据寺内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晚期,有了四五百年历史。寺院左后方有棵古槠树,高20余米,要三人合抱。当地信众捡槠树叶子泡水喝,认为可以治病。

九龙山属幕阜山脉之老崖尖山系,古寺就坐落在山系分支开窝处。九龙山后面从东到西依次有老崖尖(又称老鸦尖)、鸡笼尖和七峰尖,有如一弯新月,称为“三星伴月”。山下依次有梅溪、易溪、石溪环绕,又名“三溪护龙”。正前方三重案山,笔架山、香炉山、太平山,从低到高次第而上。幕阜山为伏羲诞生之地,伏羲乃中华人文始祖,功高齐天之神,故被狩封“天岳”。相传幕阜山还是雷神居住之所,故又名雷公山。老崖尖海拔1674米,是幕阜山的最高峰,有“一山驮九县”之说,被称为“万山之母”。从九宫山最高峰铜鼓包远看老崖尖山系,犹如一条游龙,老崖尖是龙头,太平山是龙尾,而九龙山则是其右侧的一条大龙爪。九龙山下又有九座条形小山,活像九条小龙围着大龙爪,顾盼有情,生动活泼,九龙山名由此而来。

九宫山开山祖师张道陵来到这里后,惊赞不已,这是风水中“九龙汇聚”的仙佛道场。但他仔细勘测后发现,此处左后侧空的且有凹陷,乃青龙断臂,当风泄气之地。他不无遗憾地说:“此山虽然有万人烧的柴火,但无万人吃米的香火。”张道陵弃之不顾走了。寺庙原本建在后面的七峰尖,一场意外大火烧了寺庙。奇怪的是,有三块桷头被风吹到现在的地方。人们觉得这是神明的意愿,就在此地重建寺庙,名为九龙寺。为了弥补风水上的缺陷,在左后侧栽了这棵槠树。槠树长大后,刚好堵住凹口。槠谐音“珠”,恰似九龙朝珠,做活了风水。

九龙寺建起来后,弘扬佛法,规模不断扩大。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扩建,寺内殿阁、堂庑达十数处,僧众近百人。特别是临济宗慈耀大师住持该寺时,更是达到了鼎盛。慈耀大师是湖南岳阳人,生于1804年。他九岁出家,在临济宗黄龙派今修水县路口乡的桃花寺修行。1816年,为了弘扬临济宗,驻锡九龙寺。他住持该寺37年,诵经种地,禅农并重,讲经说法,九龙寺一时声名远播。

1853年,慈耀大师50岁时功德圆满,坐化示寂。他的墓建在九龙寺门前的山咀上,呈拱圆形,坐西北朝东南。共有三块石碑,上有云头宝盖三门石刻。中碑约0.9米高,旁碑约0.7米高,宽约0.65米,竖刻“黄龙演派九龙堂上慈下耀老和尚生茔”16个字。左碑刻慈耀大师墓志,为当地名儒程代勋撰写。该墓经历16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佛家以慈悲为怀,九龙寺不仅是弘扬佛法之所,还是战乱时的避难之地。古寺地处高山,只有一条路从后山进入,外人难以找到,加之周围有许多田地、山场,可供耕种。抗日战争期间,船滩、上汤和修水三都的很多老百姓躲进古寺,逃过了侵略者的残害。民国期间,古寺里办过学校,当地名儒余翰钦先生便在这里讲过学。学子成绩优秀,出了很多人才。

清末以来,社会动荡,佛教亦蒙浩劫,九龙寺未能幸免。到1949年前,古寺已经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寺庙便荡然无存。仿佛有感应于古寺的命运,那棵槠树也凋零枯萎。

没有了寺庙,九龙寺遗址有个残存的香炉,经常有人去那里朝拜烧香,祈求菩萨保佑。在1995年春,当地信众重建九龙寺。新寺场面积3000余平方米,有水田4亩,旱地5亩,竹山、茶子林数亩。另外,寺内还有不少珍贵文物,如清道光五年的重修碑石、咸丰年间的长明灯碑、“渔樵耕读”“唐僧取经孙大圣”雕花石板各一块。其中一块石板刻有七绝一首:“峰顶团团尽是松,茅庐着在树荫中。清风一阵来何处,吹起波涛响半空”。该诗颇具禅意,把古寺空灵幽静的环境描绘得非常生动。

令人称奇的是,古寺重建后,枯萎多年的大槠树也发芽生叶,变得枝繁叶茂,真是应了那句“枯木逢春”。如今,山下的梅溪村还修了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直通古寺。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