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漫话冬至

2024-12-20 11:02:42   浔阳晚报
浏览量 31376

漫话冬至

□ 履坎

冬至,又称“冬节”,是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殷商时,冬至前—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亦以冬至为首。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对冬至和夏至这个“至”进行了测定。“至”是极点、顶点的意思。它并不是指气温在冬至这一天冷到了极点,而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时的位置关系。

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也预示着阴阳交替时刻,是阴(夜)气盛极转衰,阳(日) 气方生、冬去春来的前兆。唐人杜甫诗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之咏。

冬至是一个回首往故、怀旧的日子。南北朝诗人鲍照在《冬至》中云:“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通过日晷影移的变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来,同时描写了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的冬至景色,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难免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同样的情感,不只鲍照独有。杜甫也有一首《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称“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流露出:“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位大诗人都在冬至这天动起了思乡之情。

冬至是一个礼天怀祖的奉祀日。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咏帝王礼天的盛况,诗云:“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冬至祭天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天坛的圜丘自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后,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始终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场所。冬至节也是先民追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唐代杜甫《小至》诗曰:“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习俗,如今身在他乡,也只能遥祭酹酒,表达了杜甫怅然若失的心情。

冬至祭祖、扫墓之仪,宋代赵仲修《冬至祀先有感》诗曰:“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明嘉靖江西《南康县志》记载:“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冬至日,同姓同宗者依长幼之序祭祖扫墓,在南方地区至今依然盛行。

冬至是一阕温馨敬老的孝亲词。冬至日影最长,也称“长至”,可见足履最长之日影,中国古代有冬至日向长辈敬献履袜的礼俗,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吉祥之意。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履长节”。“履长祈寿”冬至敬老的习俗为历代传承,宋代仲殊《醉蓬莱》词有“报一阳初动,二五蓂疏,履长时候”之咏。明代进士王樵《简许邑侯》诗有“泰道转初阳,生朝遇履长”之句。清代钱谦益《冬至日感述示孙爱》诗有“乡人重亚岁, 羔黍荐履长”之句。

冬至是一首贺冬迎祥的交响曲。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唐代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诗云:“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渚芳迎气早,山翠向晴多。”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中留下“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有宋一代,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春节。南宋进士颜度在《冬至》诗中,记述了民间拜冬贺节的风俗趣闻,诗云:“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冬至节里大家都互相送礼庆贺,可是送出去的礼物最终转了一圈又被送了回来,白白花费了路费钱,侧面反映了古时冬至节的热闹程度。至元代,冬至贺冬贺节习俗依然。元代马臻《至节即事》诗曰:“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冬至是一卷风雅数九的消寒图。数九风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文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唐人薛能的《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诗,有“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之句。“数九”消寒,表达了古人对春天的期盼,宋陈元靓著《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引《岁时杂记》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元末杨允孚《滦京杂咏》诗,歌咏了时人“画梅数九”的风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诗人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佳人晓妆,胭脂染梅,极富韵味。明代文学家谢肇 著《五杂俎》,记录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清代士林流行极富文人雅趣的笔墨九九消寒图,徐珂编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自冬至始,日填一划(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画(其中“垂”和“风”按当时写法),每天在钩好的轮廓内描上一笔,九字描完,便迎大地回春,风雅至极。清代夏仁虎写有《消寒图》诗,颇有意思。诗云:“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这首诗,描写了九字消寒图的制作和涂法。九九消寒文化,还演变出文人雅集的“九九消寒会”。清阙名《燕京杂记》曰:“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社。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

冬至是一缕人间烟火的珍馐香。“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节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馄饨。古人认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食用馄饨,可以支助阳气生长。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诗赞:“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常。”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南朝荆楚一带有冬至吃赤豆粥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江南地方冬至喜食汤圆,清代顾禄在《清嘉录·卷十一》中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芽、果、豇豆沙、萝卜丝为馅”,名曰“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四川地区在冬至这天多杀猪、做腊肉和香肠。广东人冬至节喜食鱼脍,又名鱼生,即生鱼片。可见舌尖上的冬至,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