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是“唯一正确的路”吗?

2024-12-02 09:29:00   
浏览量 29213


人生的路从来不止一条。真正的答案不在体制内,也不在体制外,而在于自身是否敢于跳出舒适区,去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 | 余志文

题图 | 竞争激烈的“国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式开考。数百万的考生奔赴考场,为“上岸”奋力一搏。

考场之外,“考公热”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稳定、体面、有保障,这些标签让公务员成了许多人择业的首选,甚至被不少人看作是毕业后“唯一的出路”。

实际上,“考公热”不只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折射出当下社会职业生态和价值观的变迁。我们该如何审视时下的“考公热”现象?这背后,有哪些社会心理值得深思?

考生步入公务员考试考场。

其实,“考公热”已延续多年。公务员招录人数过去经历了七年“扩招”,岗位数从2019年的1.45万增长到2025年的3.97万,报考人数也从250万人增长到341万人。

这次国考3.97万个公务员岗位共吸引了258.6万考生参与竞争,平均约65人竞争一个岗位,可谓“卷出了新高度”。

关于愈演愈烈的“考公热”,社会上始终有不同的声音在碰撞。有人说,年轻人对就业感到焦虑,想给未来上一份“保险”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年纪轻轻就图稳定,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还有人说,大量高材生涌入考公赛道,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

实际上,关于“考公”话题的讨论从未停止。今年6月,一则斯坦福博士报考安徽省宿州市乡镇公务员的消息引发关注,也再一次掀起了关于学历含金量、“卷考公”的讨论。

不止如此,知名男演员刘昊然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也曾引发网友关于“流量艺人也爱编制”的议论,后来张艺兴、关晓彤等明星入职国家话剧院,更是让网友惊呼“铁饭碗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考公热”高烧不退,考公大军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投身考公洪流“求上岸”,于是就有人调侃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考公”。

然而报考人数节节攀升的背后,“上岸”也变得越来越难。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毅然赴考,让岗位竞争白热化,比如这次公务员考试,部分岗位竞争比甚至达到了1.6万比1,不少人“二战”“三战”甚至“连年作战”,“上岸”仍遥遥无期。

尽管如此,年轻人考公热情依旧不减。猎聘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入职央企、国企、政府单位意愿占比48%,其中最理想岗位类型为公职类。考公“上岸”似乎成了很多人理想的“伊甸园”。

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

我们该如何看待高烧不退的“考公热”?“考公热”又折射出年轻人怎样的择业心理和职业诉求?

是出口但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可否认,公务员确实有较强的吸引力,一旦“上岸”则意味着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身份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然而,这些特质并非公务员职业独有,总体上看,主要是其他职业的不确定性被放大,让考公成了年轻人“被迫的最优解”。

当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在年轻群体中蔓延,考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就业“避险”的共同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是唯一的路,更多的还是年轻人在权衡风险和收益后谨慎做出的抉择。但是趋同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所有人都涌向同一条路,社会创新活力和个体的独特性就可能受到压制。

警惕形成“路径依赖”。选择考公务员本身无可厚非,但当“稳定”成为唯一目标时,年轻人的锐气就容易被削弱。社会需要敢于突破和创造的人,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安稳,不愿意尝试更多可能,不愿意为曾经的梦想奋力一搏,那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创新气氛。

更令人警惕的是“路径依赖”。体制内的稳定往往意味着人生其他可能性的萎缩,许多人进入体制后不再尝试其他方向的突破。职业选择的单一性,无形中压制了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试想,如果当初爱因斯坦甘心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一名职员,而放弃他在物理学上的兴趣,那将是人类多大的损失。

给年轻人更多理解和包容。警惕的背后,一味责怪显然于事无补。压力下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苦衷与委屈。职场PUA、中年危机、“996”“007”,不确定性和越来越“卷”的职场生态,一再挑动着年轻人的焦虑情绪。“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很多时候,他们也颇为无奈。

我们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横加指责,在看到这种择业转向的同时,更要看到年轻人的无力感,以及无处安放的焦虑情绪。本质上,集体选择考公是特定环境下人们降低自我预期,追求一种职业稳定性和安全感,流露的是个人在职业规划中寻求自我避险的一种防御心理。

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

考公务员是个人的成长规划,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扎堆“求上岸”让这座“独木桥”变得异常拥挤。“考公热”的洪流下,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公务员考试无疑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它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在选择时是否回归了自己的初心:你选择考公,是因为热爱,还是因为害怕?你追求安稳,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性,公务员只是其中之一。国家公务员考试不仅是一场职业的竞争,更是一场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认知的反思。每一个奋斗的年轻人,都应该而且可以在求职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和未来。

社会从来没有“唯一正确的路”。每一条被奉为“正确”的职业路径,背后都是无数人用冒险和努力开辟出来的。

事实上,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孕育了大量新机遇;文化创意、短视频等新业态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跨境电商、创业领域虽然有风险,但回报率也颇高。

如果你今天觉得“只能考公”,不妨反思,是真的喜欢这条道路,还是因为害怕失败?是环境让你举棋不定,还是你缺乏探索突围的勇气?

人生的路从来不止一条。真正的答案不在体制内,也不在体制外,而在于自身是否敢于跳出舒适区,去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