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风土)闲话莲花洞

2024-11-28 19:16: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851


闲话莲花洞

■ 黄 澄

庐山莲花洞是莲花峰西麓的一条大山谷,也称莲花谷,比如明代桑乔《庐山纪事》记载:“莲花洞者,三峰之墟也。”“三峰”指莲花峰及圭璧峰、锦绣峰。清初毛德琦《庐山志》也说:由莲花洞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道路经养鹿池登松光岭,可上小天池谒拜铜金仙;另一条道路可上筋竹岭,入宾阳和尚的瓜园。

此山谷中峰峦叠翠,瀑飞泉流,崖石峻奇,林木幽深,古时多为佛道之居,南宋著名道士皇甫坦的清虚观就在其中。直到明隆庆二年(1568),河南左布政使万衣(1518~1598)卸官后迁居莲花洞,因万衣游宦时曾梦见山神对他说:“自从君去后,懒上北山云。”故返家后建北山草堂以居。万衣子孙繁衍,形成著名的万家村,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围并没有其他大的村庄,乡民也习惯将万家村称作莲花洞。在之后近500年的时间里,万氏后裔人文昌盛,仅进士及第者就有万尧一、万青藜、万兆霖、万和锡、万本端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万青藜,历任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并曾兼署过户部、刑部尚书,去世后朝廷赐谥号“文敏”。

清顺治五年(1648),明大理寺少卿黄云师(1607~1682)举家迁莲花洞报恩寺附近,筑谷口草堂隐居,至今本地村民称其故址为“黄云井”。黄氏后裔也是科甲连连,进士及第者有黄图、黄凤楼及黄为基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光绪三十年(1904)末科进士黄为基,后改名黄远生从事新闻工作,对中国新闻事业有开辟之功,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濂溪书院本在九江城南十里濂溪港。乾隆二十年(1755),因嫌其“地居卑湿,荒莽不治”,九江知府董榕迁建于莲花洞万家村上首涧水东侧,经一年而始成,建有石华表、圣学门、立诚堂、师道堂、圣蕴堂、太极庐、周元公祠、爱莲亭、交翠亭、霁月亭、寻乐亭、生意亭及洒襟亭等。时任江西巡抚胡宝瑔赞叹说:“向之荒崖断涧,倏璇题华桷,森矗于烟云杳霭之间。”

此处虽然风景堪比白鹿洞,但距九江城有三十里之遥,学生生活极为不便。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温葆初根据士绅意见,以原产业取租息,租赁近城僧舍办学,书院遂逐渐倾圮,其山则因此得“书院山”之名而流传至今。光绪七年(1881),九江海关法国职员波某于其故址建起一幢两层法式别墅,人称“波黎公寓”,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强租庐山长冲,其他列强也纷纷仿效,庐山遂成避暑胜地。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德立主持修成从莲花洞经剪刀峡上牯岭的登山道路“莲牯路”,由于距离九江城最近,莲牯路的热度很快超过原来登山的各条大路。宣统二年(1910),江西省政府又修成从九江至莲花洞的“九莲公路”(其终点在今九江市2路公交终点站附近),先通马车,后通汽车。民国三年(1914),九江天主堂法国主教樊体爱因原来租借龙门沟懒人庙地出现产权不清的官司,经与浔阳道官员协商,又转租莲花洞狗头石附近山地建教会医院。一时间,洋人商贾、豪门贵胄纷至沓来,莲花洞从此成热闹之地。

既然叫莲花洞,是否真有一岩洞呢?2024年4月10日,万衣后裔万石红带领笔者及黄云师后裔黄珍瑜、黄龙二君于“波黎公寓”西200米处寻得一处岩洞,洞口已被塌下的土石掩盖了大部分。洞侧有一砖砌碑,外裹塑料广告布,正面印的《爱莲说》全文已斑驳脱落,侧面印“莲花洞故址”五字。洞前有一幢红色砖瓦房,应为当年三线工程九江仪表厂四分厂所建。万石红说,这就是当地村民口中的莲花洞,他小时候还经常进洞玩耍,但洞很小,少为外人所知。

嘉靖六年(1527)《九江府志》的记载:“莲花洞在城南二十五里庐山之北,门高一丈,上圆下阔。常有风出其内,幽暗莫知,水源不竭,通新桥大河,因莲花峰得名。”观此洞外形,与“门高一丈,上圆下阔”之说颇合。但万石红说,洞内仅可容十余人,若称其“常有风出其内,幽暗莫知,水源不竭”,则有神化之嫌。蔡瀛《庐山小志》也以此濂溪书院故址附近的小洞为莲花洞。嘉靖四十年(1561)成书的《庐山纪事》,一方面认为莲花洞就是三峰之麓的谷地,另一方面又存录《九江府新志》的说法:“莲花洞门高丈许,藤萝交荫,周日常暗暗,水泉冬夏不竭。”但补充说:“今三峰下无此洞,不知所指。”可见桑乔也不知道有此洞。

但莲花洞的得名果真源于这么个小洞吗?让人不禁生疑。目前可见最早关于莲花洞的记载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陈舜俞所撰的《庐山记》:“云溪庵,亦名莲花洞……在莲花峰下。由云溪二里,亦至太平观。”这一说法也被南宋著名政治家周必大所证实,他于乾道三年(1167)十月来游庐山,在其《庐山后录》记载:“(自皇甫坦庵)行数百步至云溪庵,即莲花洞也。”可见,在宋代,莲花洞就是云溪庵的别名。景定二年(1261),董嗣杲来九江任榷茶官,有《赠莲花洞僧》二首,其一曰:“山枯叶落晴纷纷,莲花洞前流水分。流水自送夕阳去,洞上白猿啼白云。”显然,董嗣杲所说的莲花洞也是指一所寺庵。

可见,要想知道更早的莲花洞位置,就要先考查云溪寺的位置。云溪寺相传为北宋高僧白云守端禅师(1025~1072)创建,《庐山纪事》称“云溪寺在花山南麓”,又曰:“花山者,蛇冈岭之首也。”经万石红确认,花山即濂溪区蛇冈岭之东首。康熙初年,墨池和尚重兴云溪寺,黄云师《书云溪寺缘册》说:“(云溪寺)迄墨池而顿复旧观也。予栖居夜坐,与疏钟相闻,风日高闲,翮翮杖往,至则面山而寺。”其《过云溪寺》诗又说:“地不鸣牛远,人惟鹫岭闲。”综合《庐山记》《庐山后录》《庐山纪事》及黄云师所述,可知云溪寺位于花山之南麓,距离太平宫一公里,距离皇甫坦庵(即清虚观)数百步,距离报恩禅寺一牛鸣地,位置当在今村民所谓“花山洼”附近。

唐代李勃(773~831)面庐山五老峰而居,自号“白鹿先生”,所居为四山间一谷地,类比神仙洞府故称其地为“白鹿洞”。因洞中无洞,南康知府王溱于嘉靖九年(1530)二月二十三日祭山告神时,竟在白鹿洞开山凿出一个洞来。花山洼是四山之间的一片谷地,云溪寺背倚花山,“面山而寺”,正前方正是莲花峰,其得莲花洞之名应与白鹿洞得名相似,并非真有一岩洞。更相似的是,今人也在莲花洞景区内的石隙间,用钢筋混凝土塑造成了一个小洞,旁书“莲花洞”三大字。

在宋代,庐山白鹿洞与莲花洞齐名,一东一西,一儒一佛,交相辉映。但此后两洞命运则大不相同。白鹿洞经朱熹重建书院,四海闻名,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四大书院之首,历元、明、清以至于今,八百余年来屡废屡兴。而莲花洞云溪寺早已湮没,仅仅在明代正统年间住过一位高僧智瑛禅师,为其在庐山历史上博得一些名声。智瑛禅师号碧峰,上元县人,嗣法于临济宗海舟永慈禅师(1394~1461)。智瑛禅师初到云溪寺时行头陀行,为诸僧砍柴舂米,不积资财。他少年时没有读书,不识文字,晚年却能出口成章,颇协音韵,故得四方僧人敬重,其行迹与六祖慧能颇相似。智瑛禅师在庐山传法四十余年,是进入明代后庐山的第一位高僧,他与法子静庵智素(1463~1531)及法孙古拙广聪,从山麓云溪寺至山巅霞封寺,再至山巅极幽邃弥陀庵,岩栖壑隐,偃卧斗室,声誉江湖,德范义彰,在教隳律弛的时代,延续于庐山百余年,他们是明代中期庐山僧人的典范。

今天,人们已将莲花洞山谷深处开辟为莲花洞公园,这里群峰攒簇,树木森森,灵湫绕崖,奇石抚泉,是九江市民休闲散心的绝佳之处。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