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历史回眸)8月往事——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

2024-08-26 19:3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748

8月往事之——

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

■ 冯晓晖

概述:

1921年8月27日,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

评述:

据《九江史志·大事记》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8月27日,白鹿洞书院被人纵火,房屋建筑及收藏书卷全部被焚烧殆尽。藏书达100余万卷,价值百万元以上。经侦查,此案系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王经畲、星子县图书馆馆长梁亦谦、馆员胡享所为。王经畲上年夏奉命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私将藏书售与日本人,得赃款20万元。回国后将私卖书卷秘密运走之后,乃纵火灭迹。

这场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号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在当年的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民国日报》《申报》《时事新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将此事报道出来,并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连续报道。曾经造访过庐山的康有为等文人捶胸顿足,江西民众更是义愤填膺,大家都强烈要求揭开背后的黑幕,严惩那些无耻的蠹虫。

然而,此次纵火案最终却没有一个所谓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上百万卷的古书却又不知所终,这是为什么?

首先说说事件的背景。1905年科举废止,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所有传统书院都已无存在的意义。宣统元年(1909年),白鹿洞书院停办,田地、校舍、书籍被多家瓜分,其中书院的藏书由星子县(今庐山市)保管。江西省在这里开办了高等农林学校,办学也是时断时续。

千年书院几近荒废,令很多文化、教育人士深感痛心。他们多方呼吁,希望恢复国学教育与研究。1912年,白鹿洞公立图书馆成立,成为江西省最早的现代意义的学术图书馆,但它的藏书很少,只有600余册。

1917年,鲁迅先生好友许寿裳任江西首任教育厅长,他大力推广公共教育,建设博物馆和图书馆。1921年初,白鹿洞书院图书馆成立。在1921年8月27日夜里,却出现了一场诡异的火灾,将馆藏书籍焚毁无余。

据报载,白鹿洞书院有藏书百万余册,价值百万余元,其中更有朱熹、陆九渊等人亲笔朱点的宋版书,堪称无价之宝。这些书籍都存放在书院爱莲池中的风月亭内,四面环水,仅有一桥通入,却未曾想到在半夜失火。后经检视发现,火灾现场纸灰甚少,从灰痕分析,并无宋、明时期古书的残迹。

显而易见,在火灾发生前,图书馆里并没有多少书籍,珍贵的古籍早已不存。可想而知,这是起典型的监守自盗、贼喊捉贼的纵火案。在白鹿洞书院的书籍被运往星子县后,古籍就已经被大量盗走。因为成立了图书馆不得不进行清点,于是相关人员合谋演出了这场失火案。

经调查,纵火案系江西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王经畲、星子县图书馆馆长梁亦谦、馆员胡亨所为。王经畲在1920年夏天奉命到日本考察教育,私将藏书售与日本人,得大洋二十万元。回国后,即将此大批书籍秘密运出,然后伙同梁、胡等人,纵火焚烧白鹿洞藏书楼,以图灭迹。

如此泯灭文化、卖国图财之事,引起了全省人民的愤慨,震动全国。各界人士开会、请愿,康有为等知名人士以及江西旅沪、旅京人士也发声要求北京政府查办此案。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当年11月8日颁发第324号训令,要求“选派干员密查失慎原因及藏书下落,务获真相,以凭追究”。全国各大报纸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此案。

然而,嫌疑人王经畲则严词抗议,声称所有报道都是对他的诬蔑,并提请省长交法庭办理。数月后,省教育厅长李金藻因此事“于除夕夜引咎辞职,径自北返”。不久,被拘押的“馆丁”(工友)又被星子县县长释放。

此事经报刊传播,又引起一场波澜,甚至有人提出要将此事申请国际仲裁。然而之后的案件审理竟毫无进展。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案件发生后仅一年多,主案犯王经畲竟然被任命为江西省公立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前身)的第一任院长。

其实,从前面的介绍中,细心且熟悉九江传统文化的读者就会发现问题:

1912年成立的公立白鹿院图书馆,位于白鹿洞书院内。1921年成立的白鹿洞书院图书馆在什么地方?两者是不是一家?据称,这些书籍都存放在书院爱莲池中的风月亭内。爱莲池是为了纪念周敦颐而修建的,它应该在哪里?白鹿洞书院中有爱莲池吗?

《民国日报》说:“查白鹿洞书籍,在前清开课时,即运至院内,课毕仍归府(南康府)署保存,改革后保存县(星子县)署,迄今并无损失。嗣于九年(1920年)八月间,王经畲改办图书馆,馆设于爱莲池二贤祠楼上。”

报纸上说得很清楚,藏书在星子县城内爱莲池的二贤祠,失火的白鹿洞书院图书馆并不在白鹿洞书院中,其实是星子县图书馆。1921年那天晚上,是距离书院10公里开外的星子县城中心的爱莲池旁的建筑失火,烧毁了存放在这里的原白鹿洞书院的书籍。

在庐山市南康镇的爱莲池和观莲阁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观莲阁在池子正中,不是百年前报纸上说的风月亭。假设这间现代重修(实际已扩大)的阁子就是当年的图书馆,那就是观莲阁二楼存书被一把火烧掉了。可这里能放百万册书籍吗?

在早年的爱莲池这张老照片里可以看出,爱莲池中间是风月亭,背后那排青砖瓦房才是二贤祠。二贤祠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

搞清楚了起火的地点,来看下一个问题:是否有珍贵的书籍被盗取或焚毁?

白鹿洞书院历经数次衰败、兵燹,据研究考证,明代白鹿洞书院已经衰落,其藏书数量、品质也未见得有特殊之处,多为普通的十三经、正史和理学著作,后人所传说的朱熹等大儒的批注、校对的书籍,早已飘零。清代由于满族统治阶级的限制,中国的书院文化走向末路。虽然白鹿洞书院因其特殊的地位,受到特殊的眷顾与赏赐,但其藏书也都是些时下的文集和标准的经史刻本。

清末,白鹿洞书院沦为了一座普普通通的规模不大的县府官学,培养学生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能有什么值钱的书?《民国日报》上说,每年开学书籍会被运到书院,假期运回城里保管。白鹿洞书院距离星子县城10公里,每年来回运上百万册的书籍,有点不切实际。

1912年,服务于农林学校的白鹿洞公立图书馆成立,有藏书670部,这才是它可能的书籍数量。这些书都是古本、孤本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或许有人说,珍贵的书籍仍有可能存在,保存在县署里,没有被来回运送。得知九江学院的滑红彬老师编撰了《庐山藏书史》后,笔者要来了一份同治九年(1870年)白鹿洞书院藏书的统计。从书单上可以看到,当时书院的藏书已经零落到连“四书五经”都残缺不全的地步,实在令人扼腕叹惜。甚至随便一家书香门第的私藏都比它强,这才是衰落后的白鹿洞书院的真实写照,是清末教育落后的明证。这也就是为何,失火后的图书馆里并没有多少纸灰,且并无古书的残迹,因为就没什么书。其实稍想想就会明白,民国的江西就算是再腐败,也不至于委任一个有盗书嫌疑的人为第一任省图书馆馆长。更何况这个职务并不是肥缺。而且失火焚书,极大的可能是偶然事件。当时各大媒体的报道可能没经过实地的调查。在激起民愤后,找不着相关证据,于是这起“纵火案”也只能不了了之。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