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第一救命技术”你会吗?手把手教你

2024-08-23 09:44:23   掌中九江
浏览量 29637

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平均每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被世界誉为“第一救命技术”,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来自瑞昌市的人大代表曹友华提出关于提高我市心肺复苏成功率让生命“救”在身边的建议。目前,我市心肺复苏的教育普及工作如何?怎样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知不足

曹友华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表示,来自国际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瑞典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达80%、美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为46%、日本心肺复苏普及率40%、澳大利亚心肺复苏普及率为30%,而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人缺乏正确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市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统计,8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第一目击者可能是身边亲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你会进行心肺复苏吗?心肺复苏有什么实施要点?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10名市民,仅有1名市民表示会心肺复苏,是通过参加单位的培训学习到的。2名市民表示大概知道怎么做,但对于操作要点、实施力度并不了解。其余7名市民均表示不会。

心脏骤停报警案例逐年增加

记者从市医疗急救中心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报警案例逐年增加,占比达10%左右。

针对这一情况,近两年来,我市在城区新成立了4个急救站点,缩短急救半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市医疗急救中心对120报警电话的全流程进行了优化。“我们在接到报警后,会在1分钟内派出救护车,2分钟内实现救护车出站,提升了反应速度,从最早的15分钟抵达现场,目前已经提升到11分9秒。”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凡介绍,近年来,市医疗急救中心还通过ADSL系统,由调度员进行电话指导,将急救时间前移,指导患者的家人、身边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记者也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2023年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303期,受众面达19.28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已开展救护员培训181期,培训人数10398人,普及培训223期,受众人次11.04万人次。

公众急救意识有待提升

   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发生后,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抢救启动每延迟1分钟则患者生存率下降10%。猝死发生1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80%至90%,4分钟内的成功率下降至50%左右,6分钟后成功率下降至4%。 

曹友华认为,在很多人看来,担心因伸出援手参与心肺复苏而导致法律纠纷,如被“讹诈”追究责任,所以不敢行动;有些人对急救事宜缺乏重视和认识,不愿意主动参与心肺复苏行动。然而实际情况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立即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杨凡也说,很多人在公众场合还是有一些不敢救的顾虑。实际上,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相关链接:实施心肺复苏的要点

  有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情况后,可先查看附近是否有自动体外除颤仪,如果有的话,先派人拿到。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患者一直没有反应,就一直做,直到救护车到达。

先让患者平躺在地上,头不要枕在任何东西上面。检查呼吸,清理口鼻异物。按压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如果患者呕吐,把他的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里面的东西。

双膝跪于患者身旁,膝盖与他颈部和肩膀成一条线。把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他胸部中央的胸骨上(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把另一只手掌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双手交叠。用双手的手掌根部快速用力向下按压5厘米,按压30次,每秒钟约2次,两次按压之间要让他的胸部完全弹起。

之后,把一只手放在患者脖子后面,另外一只手捏住患者鼻子,小心地让患者头后仰一点,用嘴完全盖住患者的嘴。匀速吹2次气,每次大概一秒钟,每次吹气一定使患者胸部抬起。

持续做心肺复苏5轮(按压30次,吹2次气),一直坚持到急救医生到达。在尽量保证无间断实施胸部按压的情况下,如果感觉疲惫,可以与其他人交替实施,直到救护车到达为止。如心肺复苏途中,患者出现咳嗽、睁开眼睛、叫喊、企图说话或移动,并开始正常呼吸,应立即停止按压,有反应说明抢救成功。

(九江日报记者 孔颖/文 杨何/摄)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