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南接渡江大道,北与建国路相交,见证着于都的解放、改革和奋起。
引来现场群众阵阵喝彩
演绎红歌的,是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的团员们,其中,有的就来自合唱团“解放路小分队”。平日里,他们也会隔三差五地来到这里,歌唱新时代、礼赞新中国。
▲家住解放路的长征源合唱团领唱钟建平经常带领社区群众一起高唱红色歌曲,歌颂新时代。
长征源合唱团领唱钟建平,就出生在于都县城解放路。红歌会一结束,他就热情地带着记者走进解放路,从一砖一瓦、一角一隅中触摸红色记忆、感怀岁月变迁。
1934年10月,8.6万余名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畔集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远征后,历经血火洗礼的于都人民,翘首期盼黎明的早日到来。“1949年8月13日,解放军四野第48军144师32团兵分两路,夹攻于都城,击溃守城的国民党军,一路挺进泥泞的十字街,于都宣告解放。十字街也因迎来‘胜利之师’而有了‘胜利路’之名。1966年,胜利路更名为解放路……”说起这条解放路的由来和往事,钟建平如数家珍。
▲旧称“十字街”的解放路,是于都历史上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区。
钟建平曾在这条长300米、宽10米的南北向老街度过了40年。深巷里经风历雨的老建筑,竹椅上唠着家常的老街坊,还有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层层叠叠的脚印,交织成一派祥和的人间烟火气息。钟建平感慨地说:“如果我爷爷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该有多欣慰啊!”
钟建平回忆,当年,他的爷爷钟南斗从岭背镇进城卖柴来到了何屋,在何屋“房东”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红军,后来才知道,这位“房东”就是毛主席。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长征后,爷爷便一去未返、再无消息,家人最后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明书。“当年于都先后有6.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超1.1万人,像我爷爷这样‘北上无音讯’的,还有很多。”钟建平说。
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脑子里装满了红色记忆,钟建平从小就爱唱红色歌曲、怀有参军志向。1978年,他如愿成为一名文艺兵。退伍后,他进入于都县公安系统工作,搬进了县公安局老家属房,工作和生活都在解放路上。
“解放路为贡江镇所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公安局、县百货公司等10余家单位和国营商店都在这条路上,各种店铺排成一条龙。”钟建平回忆道,“改革开放后,解放路一度成为全县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是繁华的代名词。那时坊间有言:到了解放路,才算进了城!”
勇立潮头的解放路,红色始终是其最鲜亮的底色。很长一段时间,老红军钟明与蔡和也住在解放路,他们常常来到位于路中段的县示范幼儿园,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深受红色信仰感召的钟建平,愈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血脉赓续好,他决心更好地发挥自身所长,做一名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
2010年,于都县7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红军后代走在一起,成立了长征源合唱团。钟建平和同为红军后代的妻子成了第一批团员,夫妻同台担任领唱。在钟建平夫妻的带动下,解放路6名街坊邻居也加入了合唱团,他们时常结伴练声塑形,踊跃参加公益巡演,成为解放路周边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2019年5月20日,是长征源合唱团永难忘记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考察指导,在于都河畔倾听历史回响、探寻初心之源,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号令。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解放路将被打造成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效果图)
殷殷嘱托记心间,唱响红歌颂党恩。长征渡、纪念园、解放路……处处活跃着合唱团成员的身影。“我们为红土地骄傲,为新时代放歌!”同行的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原副馆长、长征源合唱团成员张小平告诉记者,2021年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合唱团如约实现了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庄严承诺的目标——完成《长征组歌》公益巡演500场以上。现在,他们正朝着“到长征胜利100周年时完成1000场公益巡演”的目标奋力进发。
▲贡江镇的文明实践志愿者向商家讲解解放路的改造提升计划。
张小平既是长征源合唱团成员,亦是长征源宣讲团成员。“无论是唱红歌,还是作宣讲,都不是简单地重复,我们身上还担负着深耕红色文化、续写时代荣光的使命。”与记者交谈之际,张小平收到长征源宣讲团团长葛江洋发来的微信:宣讲团打算聚合团内外力量,以解放路为轴,深挖这里及周边红色遗存的文化内涵。
▲解放路上的快乐童年。
红心向党,薪火相传。2019年,出生和成长于东北的退役军官、长征文化学者葛江洋回到家乡于都,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解放军走过的路,结识了一大批从事长征文化宣传工作的同志。2020年5月20日,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正式成立,年过花甲的葛江洋欣然担起宣讲团团长的重任。这支由“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宣讲队伍,与长征源合唱团结成“姊妹团”,将红色故事、长征精神传播到大江南北,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德政印刻于百姓心间。
▲走出解放路,就到了于都河畔,只见对岸高楼林立,风景如画,一切皆如当年渡河红军所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老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于都大兴文旅产业,打响富硒品牌,推进乡村振兴,城乡面貌大变样,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8月13日,面对前来体验红色文化的外国游客,长征源宣讲团成员孙观发声情并茂地讲解。5年前的5月20日,孙观发在梓山镇潭头村的家中,幸福地迎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对记者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成长,感受过解放路的沧桑变迁,深深明白“解放”二字在老区人民心中的分量。如今,每次进城宣讲或到子女在县城的家中小住,得空他都会到这条路上来走一走、看一看。
▲解放路上的易氏祠堂修葺一新,成为于都历史文化展览场馆。
长征源的故事一直在继续,解放路的变化一直在延伸。据了解,于都县城镇老旧小区红军街片区改造工程(二期)已全面启动,解放路地块正好纳入其中,一个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呼之欲出,红色旧址、传统老店、南国骑楼、民俗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彰显人文底蕴的布局,将与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融为一体。
▲仿古青石板铺到家门口,承载老城记忆的解放路将焕然一新。
临别解放路,遥望于都河,但见一江清水浩浩荡荡、逶迤北去。当年,为了帮助远征的红军星夜渡河,于都儿女“最后一块板拿去搭浮桥”。而今,河上建起了雄伟的红军大桥、长征大桥、集结大桥、渡江大桥和胜利大桥。入夜,五座现代大桥如同五道美丽彩虹,将有机更新、不断变美的老城区和对岸高楼林立、流光溢彩的贡江新区连成一体,仿佛在进行着贯通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深情对话。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