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九江丨近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央视重点栏目,关注了我市这些工作

2024-08-14 15:00:48   九江日报
浏览量 31415


8月4日,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
8月4日,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简讯:据江西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8月3日23时,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8.99米,低于警戒水位0.01米,这标志着鄱阳湖水位退出警戒线。



8月6日,《光明日报》5版


8月6日,《光明日报》5版红船初心专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栏目头条稿件《产业带动,破解治理难题》,单篇报道了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江西省有名的“旅游明星村”,以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
产业带动,破解治理难题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李玉兰 王洋


长水村蜜蜂养殖大户在查看蜂箱。游泳摄/光明图片


 长水村一角。蒋德先摄/光明图片


阳光穿过树梢,将斑驳的光影洒在林间,地上布满了亭亭玉立、裙裾飘飘的“雪裙仙子”竹荪。一大早,卢少玲便与同伴们一起采摘竹荪。她将竹荪齐根轻轻割下,放在桶中,不大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桶。“在树林里采竹荪,既轻松,又凉快,一天能赚100多块钱。”卢少玲说。


卢少玲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的一位妇女小组长,也是一个热心公共事务的人,组织广场舞、太极拳这些活动,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她脸上的笑容,就是长水村和美生活最直观的体现。


青山苍苍,林海莽莽,一条沥青旅游公路绕山盘旋,一弯碧水流淌在山脚下,数不尽的红豆杉在山水之间摇曳生姿。长水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现在已经是江西省有名的“旅游明星村”,还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村民们看来,保护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以前,路边就是垃圾池,村民对路面干净程度要求也没那么高。现在不同了,我开着清扫车,带着扫把和铲子,把路面收拾得干干净净,连掉落的石头、树枝等也不放过。下雨天,如果有人打电话说路上有落石,我就骑着电动车去处理一下。”村民翁盛林说。


长水村有三条主要道路,翁盛林去时扫一侧,回来时扫另一侧,每条路都得三个多小时。除了清扫道路,作为村里九个管护员之一,翁盛林还要关注防火、生态保护、交通、邻里纠纷,发现问题,报到村里及时处理。


管护员、河长、林长、妇女小组长、网格长、网格员……长水村的治理分工其实非常细致。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村里的发展大业,也关系到村民们的宁静和美生活。


“这样和和美美的生活可不是凭空出现的,乡村治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长水村原党总支书记肖光成说,原来矛盾可不少,比如,有两家的山场和田地紧挨着,山场的毛竹“自由发挥”长到隔壁的田里了,这些毛竹的归属就成了矛盾,村里请来县农林部门的同志现场调解,才解决了问题。


2015年,长水村开始整治村容村貌。过去,村民乱搭棚子,不圈养鸡鸭,村干部每家每户做工作,才得以整治一新。2020年,村里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遇事商议、处事公正,群众信服,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些年,长水村党总支坚持以党建和服务深度融合为导向,着力构筑起联动共治的“党建+治理”格局。全村67名党员,党总支下设一个行政党支部和一个特色种养联合党支部,大力推行基层党员“设岗定责作贡献”行动,推动退休老党员和没有在村里任职的基层党员常态化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关键小事”……


此外,为强化村级管理和村民自治,长水村加强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和监管,建立起完善的村规民约,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民主议事,建立起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还在村里选配了60名网格员。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有着45年党龄的卢位国就是一名网格员,在村里很有威信,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没有办不好的事”。“大家要有集体观念。如果大家都觉得不关自己的事,那村里的事情谁管呢?”卢位国说。


长水村创新实施“林长制”“河长制”,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模式,通过“护绿、增绿、用绿”,实现了“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发展目标。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长水村党总支书记卢咸锋说。旅游业、红豆杉种植培育、菌类种植、高山野茶、蜂蜜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里的就业岗位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村里有了钱,一些公益事业就可以做了,群众的满意度自然就上去了。”卢咸锋说。


“现在,许多治理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未经批准不允许随便砍伐林木,也根本不会有人抱有侥幸心理,大家都明白,必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大家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加上移风易俗等政策宣传,乡风更加文明了。邻里之间如果产生矛盾,也能心平气和地解决。”卢咸锋说。


长水村最近几年尤其“火”,旅游设施、新潮时尚的民宿多了,村里还打造了一辆林间悬空旅游小火车,下面就是菌菇产业园,全村人生活在这样的度假景区中,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过,卢咸锋还是不敢掉以轻心。“现在,村里的毛竹价格不够高,蜂蜜品质虽好但还没形成品牌优势。”卢咸锋说,一些农业项目见效慢,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应一点点尝试、推进,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让村民能够从中赚到钱、尝到甜头。



8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


8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年中经济观察”栏目稿件《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报道了共青城市探索“以城带村”“镇村连片”“分布建站”等模式,建设了100多座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治理“一管到底”,同时织密“外通内联、畅村入组”的城乡路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内容摘要


一头看“乡”,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在江西共青城市,污水治理“一管到底”。“污水有去处,村子更干净了。”泽泉乡关帝庙村党支部书记蔡红生说。当地探索“以城带村”“镇村连片”“分布建站”等模式,建设了100多座生活污水处理站。


不远处的苏家垱乡金垅村,硬化路已通到家门口。村民胡淼水开起小卖部,“进货送货都方便,生意红火。”市里加大投入,织密“外通内联、畅村入组”的城乡路网。


我国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道路、农村供水、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8月9日,央视《朝闻天下》
8月9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江西鄱阳湖 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恢复日间通行》,报道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恢复日间正常通行,“中国最美水上公路”也引来众多游客。




8月10日,《经济日报》7版


8月10日,《经济日报》7版头条稿件《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大篇幅报道了近年来九江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奋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
经济日报记者 刘兴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北濒长江,南傍鄱阳湖,“一江一湖一山”浑然一体。


夏日登庐山,望青峰秀峦、看银泉飞瀑、观云海冲腾,壮美的山岳景观尽收眼底。陶潜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浅唱“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苏轼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302平方公里的空间里,依然回荡着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千古佳句,令人回味无穷,心神向往。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奋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焕新文旅业态


盛夏的庐山,万木葳蕤,百卉竞艳。清晨,成群结队的游客抵达庐山景区,乘坐旅游观光车或索道直达山上景区腹地。沿途向远处眺望,青山如黛,碧空如洗,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一览无余。


高温天气下,作为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庐山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选择。游客们纷纷走进含鄱口、五老峰、芦林湖等景点纳凉休憩、打卡拍照。“我来过庐山多次,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文历史,都令我心驰神往!”来自上海的游客侯捷说。


近年来,九江举全市之力支持庐山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旅游产业市场化、公共服务属地化、保护职能部门化、山上山下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市场化快速上山、行政化有序下山,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单一模式向多元业态、从“做大庐山”向做“大庐山”转变,打造具有庐山气质、中国气场、世界气派的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


2023年9月1日,庐山景区推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实现“一票畅游环山十大景区”,并将每年3月定为庐山景区“免票开放月”。2024年6月,相继推出生肖年生日当月免票、结婚纪念日免票、重大体育赛事免票、全球学子背诵诗词免票等活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接踵而至,为庐山旅游转型升级做足了铺垫。


“加快激发庐山文旅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是推动庐山旅游业转型升级、迈向优质供给服务的重要一步。”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旅发委主任袁勇说,2023年,庐山市文旅业态实现融合多元发展,旅游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庐山旅游创下3个历史:一是在免票一个半月基础上,庐山景区购票人数达161万,创下10多年来新高;二是观光车售票与营收创下历年之最,营收首次超亿元,达到1.2亿元;三是交通索道购票人数突破百万,达到105万人,比历史最高值增长44%。


“开始懂李白的浪漫了!”近段时间,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美景,在社交平台火爆出圈,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带动景区持续火热。


如何让“流量”变成“留量”?答案在于打造特色文旅IP,培育新业态、新场景。袁勇介绍,庐山既是生态名山,也是人文圣山,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庐山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尝试通过重点节会树品牌、聚人气。1980年,《庐山恋》电影热播,让庐山与电影结缘,如今,这里已连续举办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致力于把庐山打造成爱情电影创作的大本营、爱情电影营销的主阵地、爱情电影成长的新坐标。


此外,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九江名茶名泉博览会、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庐山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重大节会和体育赛事,成为游客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平台,推动庐山文旅创新融合发展。


守护自然之美


庐山是矗立在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一座独立山体和“生态交汇岛”,奇特的地质地貌、变幻的气候现象、丰富的生态资源、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拥有多张耀眼的名片——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盛夏时节,登上庐山牯岭镇,一丛丛松林密密匝匝,直冲云霄。庐山市林业局林业发展事务中心主任张小毛告诉记者,庐山核心景区松林占森林面积达70%,构筑起九江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然而,2005年九江市首次在庐山区域内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随后不断扩散蔓延。“一棵松树从发病到死亡最快40天,一片松林从发病到毁灭只需3年至5年时间,危害程度和治理难度都极大。”张小毛说,一场持续近20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战由此铺开。当地建立联防联控指挥体系,坚持科学防治理念,做到监测全覆盖、普查无盲区。


2023年5月1日,《九江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颁布施行,筑起松林保护的法治防线。“可喜的是,目前松材线虫病疫情小班数量、疫情面积、病枯死松树数量和疫点乡镇数量呈现‘四下降’的良好态势,较好遏制了蔓延势头。”张小毛说。


松材线虫病防治是庐山筑牢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8只白鹇同框而出,“林中隐士”白颈长尾雉悠闲觅食……山中,200余台红外相机24小时全天候监测野生动物,多次拍到白鹇、白颈长尾雉、豹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踪迹。


庐山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物种基因库”、珍稀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随着庐山整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动物选择在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我们采取‘人工巡护+智能监控’等形式,对辖区内野生动物进行日常保护和监测。同时,运用现代遥感、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技术设备,建立起‘空中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对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进行实时防控。”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仕说。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4年,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的鸟类由219种增长到268种,两栖爬行动物由24种增长到27种,昆虫由2519种增加到2745种……在一系列严格科学有效措施保护下,庐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释放生态红利


走进位于庐山西北麓的庐山云雾茶场,千亩有机茶园错落有致,绿意盎然。“我们按照茶园就是景区景点的要求,打造了集数字化生产、茶文化展示、研学体验、茶园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通过弘扬茶文化、精耕茶产业、深化茶科技,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庐山云雾茶场副厂长胡海松说。


近年来,庐山市通过组建庐山云雾茶产业集团,完善“企业+合作社+茶农”生产经营体系,推动云雾茶产业从传统化向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转变。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搭建云展一体化平台,打造“VR庐山云雾茶馆”“中华天下茶阁”“人间山泉雾境”三大“云上展厅”。此外,深化“茶叶+”理念,制定茶旅融合发展规划,探索“采茶、制茶、品茶、评茶、吃茶、游茶”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打造集茶山康养、民俗体验、茶创空间、茶食餐饮、茶语山墅、茶产研学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园。2024年,庐山云雾茶入围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百强榜单,品牌价值高达70.17亿元,位居江西茶叶品牌价值榜首。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屋舍古朴典雅、道路干净整洁……走进庐山市白鹿镇秀峰村,满眼绿意,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卷。依托庐山南麓的秀美自然风光和森林氧吧资源,秀峰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过去,这里是有名的污染村。”秀峰村党支部书记邱望彬说,当地花岗岩资源丰富,居民“靠山吃山”,以开采、加工、出售石材为生,一来二去,青山变成“瘌痢头”、小溪变成“牛奶河”。2018年起,村里彻底关停了小散乱、高污染的石材企业和矿山,开始发展特色乡村文旅产业。


“想不到短短几年,曾经空置的民居,成为人气火爆的精品民宿;废弃的石材园区,发展成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复绿的矿山,正规划建设采石遗址公园。”邱望彬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依托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50万元。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环境污染村到“生态网红村”,像秀峰村一样,庐山周边不少村庄华丽蝶变,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庐山市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修复+农旅融合”新模式,山上进行生态修复,山下打造农旅项目,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庐山,正展示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不断谱写文化与旅游、绿色与发展、经济与民生共荣共赢的和谐乐章。



8月10日,《光明日报》头版


8月10日,《光明日报》头版我在现场”栏目单条稿件《护林,用上了高科技》,报道了九江采用人工巡护、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三管齐下,提高林业病虫害排查效率,防患于未然。


护林,用上了高科技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在电脑上反复比对半天,江西庐山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中心主任周继军作出了判断:“前方那棵松树中招了!”


记者随同周继军“按图索骥”找到那棵树:果然,松针已开始变红了!


“它这是感染了‘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取样检测后,周继军面色凝重,“这病是入侵生物松材线虫附在松褐天牛身上传播的,十分猖獗!染病树木40天左右就会枯死,重点区域一发现就得马上处理。否则,用不了多久,周围的树便会一一中招。”


周继军招呼同伴们迅速忙活起来:砍伐、清理、打堆,用钢丝网覆盖、封堆,之后再适时焚烧处理。


“松林占庐山核心景区森林面积的70%。以前,排查松材线虫病,全靠人工。山高林密,往往造成耽搁。一旦一棵中招,整片整片都会枯死。现在,除了护林员每日巡护外,我们还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三管齐下,排查效率大大提高。防患于未然,松材线虫病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周继军说。



8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
8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各地举行“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报道在永修县吴城镇,百对新人情定七夕,以传统民俗的方式举办婚礼,展现节俭的婚嫁新风尚。





8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

8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火热的暑期 新玩法激发新活力》,报道研学学生来湖口县深入了解长江鄱阳湖地区江豚生存和保护现状。





8月11日,《人民日报》4版


8月11日,《人民日报》4版稿件《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七夕活动——弘扬节日文化 推进移风易俗》,其中报道了永修县的集体婚礼现场,红绸覆案,喜庆温馨。100对新人身着中式礼服,在礼官引领下,在亲友的见证中,完成传统婚礼仪式,用实际行动倡导婚恋新风。


内容摘要


“却扇礼、拜堂仪式、合卺礼、奠雁礼、执手礼”,江西省永修县的集体婚礼现场,红绸覆案,喜庆温馨。100对新人身着中式礼服,在礼官引领下,在亲友的见证中,完成传统婚礼仪式,用实际行动倡导婚恋新风;不要高额彩礼,不搞大操大办,在河南省卢氏县,77对新人集体许下爱的誓言,共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故事;在山东省沂源县,沿着1314级台阶到达“山盟之巅”,新人们共同敲响爱情钟铃、宣读爱情誓言,一场充满古典韵味的中式集体婚礼,倡导现代节俭婚俗文化新风尚。


8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2版、《光明日报》3版





8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2版头条、《光明日报》3版头条刊发新华社通稿《“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提到8月10日七夕节当天,中宣部文明实践局等6家主办单位分赴江西省九江市等6个地方举办七夕主题示范活动。各地结合七夕节日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文化讲座、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文艺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示当地特色文化,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内容摘要


据悉,8月10日七夕节当天,6家主办单位分赴山东省沂源县、河南省卢氏县、湖北省孝感市、广东省广州市、甘肃省西和县、江西省九江市6个地方举办七夕主题示范活动。各地结合七夕节日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文化讲座、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文艺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示当地特色文化,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8月1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
8月1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周末去哪儿 夏日热门旅游地 庐山避暑新体验》,直播报道庐山风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里成为暑期游客避暑游的热门打卡地。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