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突出“紧密型” 资源沉下去——吉安青原让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2024-08-08 10:57:24   
浏览量 30884

  看病问题,一直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现有常住人口25万,流动人口20余万,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仅有12家(其中城区2家),公立二级综合医院仅1家。一般而言,县区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又加上市级医院“虹吸”效应,会有大量群众“舍近求远”外出就医,也让医保基金持续“外流”。然而,这些问题在青原区正被逐步化解。

  “作为成立仅20余年的年轻新区,更要打好‘底子工程’。”吉安市青原区委书记匡晓卫介绍,为补齐这一民生短板,青原区聚焦重构管理体系、优化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三项重点”,持续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该区成功入选2023年省财政支持县域综合医改建设示范项目三个县(市、区)之一,并在省、市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今年1至6月,区总医院门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分别增长37.60%、47.3%;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10.22%、9.77%。

  突出“紧密型” 一体化统筹

  城市大医院因为学术、技术、资金等优势,往往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和大量病人;而基层医疗机构相对处于劣势,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缺少足够吸引力,这是医疗资源在地区上分配不平衡导致的明显表现。以前,青原区也是如此,有的乡镇卫生院连个像样的CT扫描设备也没有,更谈不上专业影像科医生,群众要是碰上骨折、扭伤只能到区里、市里大医院看病。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提高基层医疗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信息显示,我国已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在全国县级层面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几年青原区也加紧谋划,成立青原区总医院,并与城区、乡、村医疗机构一起建设医共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图为青原区总医院南院区。新华网发 王永钢 摄

  基层医疗机构愿不愿加入、会不会削弱牵头医院能力……这些都是改革面前的难题。早在两年前的总医院成立动员大会上,匡晓卫就表示,医共体改革,对象在“医”,核心在“共”,要突出运行高效,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整合医疗资源、完善考核体系,真正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的共同体。

  为让大家成为一家人、形成一条心,青原区要求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躬身入局、主动担责,形成“领导小组-医管委-总医院”三级体系,把医共体建设由“卫健一家做”变为“大家一起干”,厘清政府、卫健委、总医院三方关系,并打通人事、薪酬、编制等关键环节,已经实现了医共体内部行政、人事、财务、绩效考核、医疗业务、药械业务、医保基金、信息系统“八统一”。

  在医疗架构上,青原区启动总医院实质性运行,按照“1+10+N”模式,将12家区乡公立医疗机构及152家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总医院,实施扁平化实体化管理。

  青原区总医院党委书记肖和平介绍,医共体采取区聘院用、乡聘村用,区级医疗机构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和编制统筹使用,真正实现区、乡、村三级“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全面铺开“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条块结合”复合型绩效管理模式,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

  一体化的整体统筹,公平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也使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拧成了一股绳,让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

  “医生工作更有积极性,也更愿意开展高难度手术,总院业务量增长34.4%,医疗服务性收入增长6%,并通过集中采购、信息化共享降低成本,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住院天数也在变少,医保报销比例增加。”青原区总医院资产财务室主任龚达祯列出的几个关键指标,证明了医改成效。

  资源沉下去 服务提上来

  7月11日上午,在距离青原区总医院20多公里外的值夏分院,总医院内科刘医生和分院医生一起查房的时候,她的诊室已经来了几位前来问诊的患者。刚一见面,刘医生就和他们聊起了近况,看得出来他们的关系并不陌生。“来问诊的基本都是甲亢、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他们知道我周一周四都会来,就会选择就近就诊。”刘医生说。

  病人交基层医院的费用,享受上级医院诊断水平,这样病人就少花钱少跑路。这种变化就得益于医共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机制。肖和平介绍,在安排专家时,医院也会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提前对接,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点单式”支援、常态化服务。

  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紧密型是希望让这些医共体所有的成员单位之间管理上是一家人、运营上是一本账、服务上是一盘棋,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从而推动资源下沉,快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防病能力。

  借助总院资源,现在的乡镇医院不再是只解决群众头疼、感冒、拉肚子等简单问题的医疗机构,常规手术也不在话下。以值夏分院为例,还建设新型医防融合区、中医综合服务区,其年均业务收入达到1500万余元,门诊病人4万余人次、住院病人4000余人次。

  青原区区长曾昭君介绍,青原区在探索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方面先行先试,还按照“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目标,突出特色化,先后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市医师协会等达成共建帮扶,依托校地合作建成井冈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打造了妇产科、骨科、康复科、口腔科等特色专科,新增市级重点专科1个(骨科)。

  医疗服务从“无”到“有”到“优”跨越发展,区域医疗影响力正持续攀升。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来自吉水县的尹先生带着孩子驱车几十公里到此就医。“孩子龋齿比较严重,我们县里的牙医检查过后,建议我们来这里看,这里环境属实不错,医生很快就给出了治疗方案。”尹先生说。

  面对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青原区下大力气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青原区总医院党委委员尹穰华介绍,区里建成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数据共通共享。这样就能避免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真正做到了“乡检查、区诊断,乡开单、区检查”和公立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并通过基层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双向转诊顺畅 就医更安心

  小病可以在基层诊断,那要是碰到乡镇医院确实治疗不了的情况,患者又该怎么办?在过去,区内医院并没有转诊机制,如果基层医院看不了,病人就只能自己去找大医院。

  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不止让群众做检查少跑弯路,住院看病也更方便。6月28日,青原区文陂镇的梁大爷由于下腹部疼痛不适,到乡镇卫生院就医,进行输液治疗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他想要到大医院但又怕没有床位,还要耽误时间。好在医共体建起来以后,当地对于在基层首诊的患者开辟了绿色转诊通道。总医院当天安排床位,并给予对症支持处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除了向上转诊,梁大爷在7月1日经评判达到出院标准,已由经管医生联系分院医生通过双向转诊下转至文陂分院,进行输液消炎调养。肖和平介绍,现在从诊断到住院、科室治疗,都非常精准,这样方便了患者,也留住了本地病人,更让区内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

  青原区总医院北院区开展义诊活动,医护人员正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新华网发

  数据显示,总医院成立以来,基层分院上转患者同比增长32%,总医院下转患者增长20%,转至区外患者同比下降56%。双向转诊运转流畅,也为患者减轻压力,住院天数和费用都在下降。

  日前,江西省县域综合医改建设项目现场推进会在吉安市青原区举行。参会的遂川县卫健委主任罗思红在调研中认为,青原区虽然医卫事业起步晚,但医改工作却颇有特色,在总医院的实体化运行下,医改推进更有可持续性,乡镇卫生院老年病科建设做法也值得借鉴。

  目前,青原已成功列为2024年第一季度全省市级复评后达到紧密型评判标准的7个县区之一。青原区副区长张早来介绍,接下来青原还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推进“卒中、胸痛、创伤急救”三大中心建设,并建强人才队伍,确保到2024年底,区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达60%以上。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