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拾遗)气节如松陈三立

2024-05-27 19:07: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129805

气节如松陈三立

■ 周武现


进入桃里竹塅国道公路旁,有一座巨大石雕,伟岸雄傲,气势磅礴,观其形状就是一本硕大的《辞海》。“翻开”这本厚重《辞海》,修水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大名分立条目,赫然在列。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此荣光者,实属罕见。一代诗人陈三立,其气节如松,骨傲如钢,他乡试座师陈宝琛称赞其“真源忠孝吾犹敬,余事诗文世所宗”。

陈三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于修水义宁竹塅。修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义宁陈氏五杰》记载:“于庭公的第五代公元(113世),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又从福建上杭迁入江西义宁州安乡,在安乡十三都一处叫作‘护仙源’的小山沟里,结棚栖身,种蓝草为业。经半个多世纪的勤劳努力,陈家家道渐宽,于是迁往邻近的‘竹塅’居住……陈家迁居竹塅,告别了‘棚户’时代,在竹塅建起了砖瓦屋,公元取名‘凰竹堂’(即‘陈家大屋’)……在陈氏宗谱《凤竹堂诗》中写着这样一首诗:凤竹堂开哕凤凰,山明水秀映缥湘。天生文笔窗前峙,地展芝华宅后藏。俎豆千秋绵祀典,儿孙百代绍书香。应知珍重迁居处,冠盖蝉联耀祖堂。”

陈三立晚年。

陈三立幼时聪慧博学且才识通敏,性格洒脱而不拘于礼法,是一个性情中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陈三立参加乡试,因厌恶“八股文”,竟以散文形式答题。幸得主考陈宝琛识其英才,破例录为举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殿试,进士及第。当年,这榜进士中江西有19人考中,陈三立是修水历史上最后一个进士。中进士后,他任职吏部主事,不久辞去。在这短暂的任职期间,陈三立常常与一些有进步倾向的士大夫交游,谈古论今,讲学抨政。

何振岱与陈三立合影于北平海甸。

后来,陈三立毅然辞去吏部职务,跟随父亲到长沙,帮助父亲施立新政,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成效卓著。他加入强学会,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结为好友,还曾应张之洞邀请,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

1932年,日寇入侵上海闸北。此时,陈三立正住在庐山牯岭。虽不问政事,但他一直在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天都盼着报纸来。报纸一送到,他便迫不及待地翻看与战争有关的新闻,读罢长叹,怅然若失,辗转反侧,日夜担忧。一天深夜,家人都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陈三立狂呼:“杀日本人!”全家被惊醒,原来老人是在说梦话。

1934年,年逾八旬的陈三立来到北京,与其三子陈寅恪同住。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书,特意租下姚家胡同3号这座有大小三个院子及一个小菜园的住宅,供父亲养老居住。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入北京。陈三立再三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不久,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人想拉拢陈三立出来维持政局,粉饰太平,派出说客百般游说。陈三立坚决不答应。

陈三立与家人春游北平海棠园。


当时,日本人的探子每日守候在胡同附近,有时甚至站在他寓所的台阶上。陈三立非常愤怒,叫来伺佣等人,手持扫帚将探子驱逐。从此,他心绪郁结,拒绝服药并绝食五日。1937年9月14日,陈三立溘然长逝,享年85岁。

陈三立以生命捍卫中华民族气节与尊严的行为,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1895年2月,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出使日本与日本首相会谈并签订《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也激愤异常,甚至认为应该杀掉李鸿章。他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李鸿章),以谢天下。”

我在阅读《陈三立年谱长篇》一书时看到,陈三立与郑孝胥经常往来,两人吟诗切磋,作对互励,友情甚是深厚。但当知郑孝胥出任伪职之后,陈三立马上与其断绝来往,并将自己再版的《散原精舍诗》书中郑孝胥所作序文愤然撕掉,痛骂郑孝胥乃是“背叛中华,自图功利”的民族罪人。

晚年陈三立的数次辞官不就,最为人们津津乐道。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陈宝箴、陈三立获释官复原衔。一直关注着朝局变化的郑孝胥在诏令颁布的一个月之后,特意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传闻:“或言将起用陈三立。”但陈三立冷眼旁观,不接受邀请,即使北上,宁可绕道,也不入帝京。

1905年11月~1910年2月,荣庆执掌学部,陈三立的挚友乔树楠为其所信任。1906年,学部拟设各省提学使时,乔树楠极力举荐陈三立出任湖南提学使。当时熊希龄亦在京师,闻讯后,立即劝告当局,陈三立“必不受职”。果然,陈三立没有接受任命。

袁世凯入军机处掌握军权后,陈三立看透袁世凯的野心,坚决“不附和立宪之说”。1910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陈三立“被举为议员”,“亦推卸不就也”。

袁世凯又多次力邀陈三立北上议事,又托陈三立旧友毛实君、罗循正、吴保初三人联名在天津发电报邀请他。陈三立在复电中说:“与故旧聚谈,固所乐为,但决不入帝城。非得三君誓言,决不启行。”三人只得再联名复电:“只限于旧友之晤谈,不涉他事。”在这种情况下,陈三立方于次年4月下旬至保定,再至天津,探望旧友,赋诗纪赠,始终未入北京城。

1932年9月,陈三立在庐山松门别墅过八十大寿,门生故旧毕至,陈寅恪兄弟均往祝寿。正在牯岭避暑的蒋介石闻讯派人持寿金来贺,却被陈三立拒之。

东北王张作霖生日,其部下奉万金为酬请陈三立为作寿序,陈三立辞而不写。奉办者请人致意,说愿意再加酬金,陈三立更是不肯答应。张作霖听说后,很不高兴,张家人深以此为憾。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以二万金求陈三立为其父作墓志,陈三立仍拒而不写。

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他看中陈三立的五公子陈登恪,并托人三次上陈家为女儿说媒。但陈三立一再拒绝,说:“谭是大官,我不能高攀。”谭只好作罢。

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曾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陈三立以“不能操京语”为由婉辞,不愿入帝王家。

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当初为他取名“三立”,就是取意于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陈三立以名为铭立世,风骨凛然,一身正气。正如欧阳竟无大师所言:“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奋不食死,倭虏实致之。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抑郁发愤而一寄于诗,乃至于丧命。彻终彻始,纯洁之质,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亦不得以诗人盖也。”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