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是一部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的广播剧作品。它是温暖的,表现了主人公袁隆平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它是厚重的,承载了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对吃饱饭的殷切期盼;它是崇高的,传达的是个人和国家、人民、人类的关系。主人公自幼及长的一个梦想,就是做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发芽、结果,让天下苍生不为吃饭发愁。作品把一个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还原于普通人,还原于一个每天忙碌于田间,嬉笑于家庭,躬身于课堂,徜徉于稻海的长者,表现他上下求索的人生之路,表现他对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付出的毕生精力和宏伟业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袁隆平形象。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认识到,袁隆平不单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院士,而且是值得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他——就是英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英雄是值得骄傲的。
不忘英雄,不忘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化作我们的行动,把他毕生追求的事业继承下来,由后人把它发扬光大,是今天的人们应该做的事情。《禾》剧没有停留在缅怀英雄的层面,而是把袁隆平一生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凝聚成剧,让听众通过他的事迹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体会到一粒种子撑起的济世伟业,体会到一种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使命担当,鼓舞今天的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像我们的先辈一样,以忘我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作品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其一,深厚的历史感。人物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不可能凭空产生。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性格的形成,他的人生道路一定和他独特的人生际遇、人生道路有关。换言之,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人物在作品中经历的故事是情节,而“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有别于他人的,那么,这种独特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这在创作中必须要梳理清楚,其实,作品展开的过程就是人物性格梳理的过程。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禾》剧的创作者体现出不同凡响的功力。作品在对袁隆平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对他情感世界的铺陈上,对他的人生历程的展开上,注重过程化的营造,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袁隆平出生在江西德安,那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在那里他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这短暂的幸福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被打破了,此后,他随着父母颠沛流离,历尽人间苦难,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象。他亲眼看到那些善良无助的中国百姓衣食无着,为吃一顿饱饭而发愁;见惯了饿殍遍地,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所以在他童年的内心中就留下一个种子:吃饭,是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大事。从而立志要让天下之人都能不为吃饱饭而发愁,要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过上衣食富足的日子。作品反复用闪回的方式让袁隆平回想起自己的母亲,构成一种反复咏叹式的深情回望。会英语、喜音乐、有文化的母亲在他童年的教育里强调最多的是一粒种子的价值,一粒顽强的有生命力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种子,它本身就是生命,就蕴藉着无限的可能。也就是从家仇国恨磨砺的童年开始,解决天下苍生吃饭问题这颗种子在袁隆平的内心深深地扎下了根,他此后一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奋斗,始终都围绕着这粒种子运行,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并且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所以,作品中的袁隆平有志愿,有理想,有抱负,而他的理想、志愿、抱负是从他的生活道路中生长出来的,是从遥远的历史中流动出来的,是从生与死的磨难中挣脱出来的,它是有根的。道路决定动机,从国家、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中走来,形成了袁隆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他特殊的人物性格,把他锻制成一个大格局的人。他要为人民培育优良的种子,他自己也是一粒化育生命的种子。这样的格局是人类化的,是全球化的,他思考的是让世上之人都吃饱饭,从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禾下乘凉是一个梦想,眷顾苍生也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一粒种子撑起的济世伟业。作品在表现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研究奋斗终身的同时,没有忘记表现人物身上多方面的素质。比如,他喜欢拉小提琴,袁隆平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英语非常好,性格开朗,还酷爱小提琴,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演奏一段。多方面的文化修养,陶冶了他的人格,形成深厚的文化积累,这也是他成为大科学家的重要条件。广播剧在音乐运用上也有意识地突出小提琴的运用,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反复出现小提琴的旋律,以深化规定情境中主人公的心境、情绪和情感变化。
片尾的主题歌以深婉的演唱深刻地表现了禾下乘凉梦的题旨,烘托出它的意义,它的伟大,它的不凡。其二,跌宕的波折感。任何奋斗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片坦途,而必然会经历三灾八难,五痨七伤,摔跟头,碰破头,甚至是遭遇失败都在所难免,即便是袁隆平这样的院士级大科学家也不例外。很多英模题材的作品,在提出一个话题之后,随着英模人物的出现,往往就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给人的感觉是少有波折,翩若惊鸿。这样的作品,其思想和情感的力量一定会打折扣。事实上,袁隆平追求禾下乘凉梦的奋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我们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变化的历史进程里,折射出我国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粮食是国之重器,关系到人民福祉和国家安危。所谓“片玉一轻尘,粮粟山丘重”。《齐民要术▪杂说》云:“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中国是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重中之重。对于听众来说,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层机理过于深奥,很难理解透彻。然而没有人不知道这一研究的价值意义,因为它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国人的吃饭和生存,是民之所系,是济世伟业。作品精心设计了几个他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坎坷和磨难。有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譬如,他第一次在稻田里发现一株粗壮、穗大粒满的水稻植株,袁隆平如获至宝,按照他的构想,这种水稻的遗传特性如果传下来,这个稻穗上采集的种子播种下去,一定会获得很大的丰收。而实际效果却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那株水稻强大的个体优势,并没有遗传下来。这是他遇到的第一次挫折。他明白了,那是一株天然形成的杂交水稻。过去水稻研究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而袁隆平的发现打破了传统理论认识,他依据事实,深入调查,撰写论文,大胆地向传统和权威发起挑战,他成功了,他做到了,并由此走上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第二个细节是,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在海南乡间寻找、发现、采集野生水稻雄性不育株,用它和水稻进行杂交,把它的遗传特性巩固下来。他们干的如火如荼,他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可是狂猛的台风不期而至,他们精心培养的水稻秧苗都被大雨打倒冲到井里,并且沤烂了,只抢救出区区五六棵秧苗。
备受打击的袁隆平们从灭顶之灾中站了起来,用仅存的这五六棵秧苗继续培育,继续研究,体现了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精神。第三个细节是,在特殊的年代里,袁隆平的研究,从第一代雄性不育株辛辛苦苦繁育到第三代,可是他视为至宝的那些栽种着秧苗的瓶瓶罐罐被那些不明真相的年轻人砸碎,他自己也受到政治上的冲击。在几乎绝望的境地里,他的妻子,被他称为贤内助的邓则悄悄告诉他,她偷偷地把几个栽着幼苗的瓶瓶罐罐藏在了学校苹果园里的小水沟,邓则为袁隆平保存了后续进行科研最后的希望。叙事类的文艺作品,必须营造大量细致入微的细节,靠细节说话,靠细节感动人。千万句宣言和口号也不如一个生动的细节有力量。细节不仅仅会深化作品主题,丰满人物形象,使作品叙事更有魅力。细节本身就有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它代表着一种价值判断,体现出创作者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一系列生动传神的细节,《禾》剧才生发出感人至深的魅力。其三,感人的人情味。我们说《禾》剧有味道,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它有人情味。人情味就是人味,有人味儿,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表现真人真事的作品,常常会出现概念化、表层化地图解人物的做法,造成作品干瘪空洞,味同嚼蜡。这说明,真正做到脚踏在地上,把人物放在生活里,放在人堆里,让他说普通人的话,干普通人的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禾》剧是表现袁隆平人生历程的作品,剧中所有人物,都围绕着他来运行,全剧所有的事件、情节,都在他性格发展的过程中展开,因而,主要人物行动的方式和角度决定着全剧的基调。令人称道的是,创作者没有把人物架起来,而是让他回归尘世,把他平民化、生活化,这就使人物和听众拉近了距离。他就像一个常见的奔波于农田里的长者,和蔼可亲,声息可闻,和那些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没有两样。他和学生、助手、妻子聊着生活,聊着工作,聊着科研,他没有更多宣言式理念性的语言,就显得很接地气,容易被听众接受。而一个真切可感、质朴无华的人物才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袁隆平,也更能走进人们的心里。实际上,袁隆平是一个绝大多数听众并不熟悉的院士,大科学家,他的生活、工作和一般听众是有距离的。
作品把他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因为观察的视角具有独特性。创作者精心构筑了一组坚实的人物关系,把袁隆平置于人物关系之中,和这些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产生各种各样的交流,构成袁隆平生活的底色,也构成这部广播剧的魅力。这里,有他的妻子邓则;有他的学生、三人科研小组成员李必湖、尹华奇;有云南元江县农技站党支部书记老周;有安江农校工作组王组长等等。这些人物的存在,既完善了主要人物的人生内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营造了很多感人的细节。譬如王组长,在今天的人看来,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物大多令人不齿,而本剧则另辟蹊径,在几个年轻人要把袁隆平带走关进牛棚的时候,王组长却找到袁隆平,要他帮工作组搞一块晚稻丰产田。实际上是为袁隆平创造了继续搞杂交水稻研究的机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这个人才和科研项目。愚以为,这一笔堪称是本剧的神来之笔,神就神在和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的处理不一样。在文艺创作中,“不一样”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在本剧中,王组长就出场这一次,就说了那么几句话,却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清晰可见。而袁隆平的两个学生,三人科研小组成员李必湖和尹华奇,则在与袁隆平的共事过程中,经历了挫折、磨难和考验,虽然有时也茫然无措,甚至彷徨动摇,丧失信心,但他们总是能和他们的老师站在一起,总是能和科学精神站在一起,总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
随着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两个年轻的科研人员逐渐走向成熟,无论在学识上还是人格上、精神上,他们都成长为崭新的自我,走出不平凡的闪光的人生之路。作品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袁隆平的妻子邓则。她曾经是袁隆平的学生,在特殊的年代,两个人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搞不着对象,两个人同病相怜,走到了一起,却偏偏形成了一个天作之合。两个人互相成就,因为邓则也是学农业的,她完全理解袁隆平,理解他的事业,他的奋斗,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她能够义无反顾地支持袁隆平,全心全意地辅佐他,在最艰苦的时候,甚至在袁隆平内心非常苦闷非常脆弱的时候,她能够开导他,给他以力量,给他以温情,成为他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支柱。所以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此言不虚也。总而言之,《禾下乘凉梦》是近年来广播剧领域涌现出来的一部力作,让我们这些喜欢广播剧的人感到高兴。如果说到需要加强的,那就只有一点,如果在年轻一代里上再设计一两个女孩子,在她们身上再铺陈出一些情感化的波折和发展变化,作品似乎会更加圆润,更加完整,更加感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就目前而言,作品已经达到了令人仰止的高度。谨向创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