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医院专家同筑“心”路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4-02-13 15:54:01   
浏览量 29277

快乐的寒假如期而至,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假期意义非凡。如何在繁重的复习之余,调节紧张的情绪,同时乐享春节假期里亲朋好友的关心与问询?

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黄少南,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郑朴然医生共同走进直播间,为大家讲解【同筑“心”路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图片


图片

名师精彩讲解


图片

黄少南


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  心理科学科带头人

副主任医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BT协作组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精神卫生科技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精神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

九江市医学会心理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九江市卫健委医政药政管理专家

九江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

完成中国认知行为治疗专业组织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高级CBT治疗师系统培训、中国埃里克森研究院临床催眠连续培训


擅长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药物、心理、康复),特别熟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常见心理疾病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图片

郑朴然


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九江市健康科普专家

九江市首批家庭健康指导师

九江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

心理治疗发展学会(APA第29分会SAP)会员

曾赴武汉忠德心理医院(原武汉中德心理医院)进修

个案时长3000小时,督导时长100余小时


擅长领域:家庭健康指导、青少年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与发展、各类神经症以及轻度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图片

图片

一、黄院长谈:科普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相应政策支持。


2023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依旧令人揪心。说几组权威机构研究数据,让大家从宏观层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大体把握。

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数据显示

1.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

3.在中低收入国家,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15%曾有过自杀念头。

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

1.中国高中、初中、小学学生的抑郁障碍检出率分别为:13.5%、12.3%、10.8%。

2.中国青年是抑郁症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日益严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新闻事件,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

从政策上看,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国家一直在行动,比如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活动分级纳入各阶段教育,推动各级医院设立儿少心理门诊。教育部办公厅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并且在去年10月10日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普及心理知识,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专业机构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呼吁全社会提高认识,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二、郑医生谈:结合近期的门诊或五医院心理援助热线情况,介绍学生们尤其是高三毕业生们的心理烦恼,这些烦恼背后有没有共性的原因?


可以说,这几年来到门诊的青少年患者是越来越多了,并且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青少年来访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从症状上看,大多是焦虑、抑郁、强迫、躁狂等情绪问题,从心理烦恼上说的话就比较复杂了,比如学习压力大,躺不平又卷不动,心理冲突造成的一种焦虑感;还有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比如说失恋、朋友绝交、社交技能欠缺;还有家庭给的压力非常大的,比如父母控制欲望强,养育方式无法跟随孩子心理发展,孩子与父母频频发生冲突的,或者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在“战火”中长大,内在非常消耗,对关系不信任等。要说到高三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话,大概率会是一个考前焦虑的问题。

烦恼的背后是有些共性的原因的,比如说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总是能找到一些原生家庭在养育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家庭对某些情感体验的禁区、父母无法跟随孩子的心理发展而成长,以及很多父母离不开孩子)。还有比如说社会大环境的原因,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人们普遍焦虑,学校非常卷,家长也焦虑,可以说现在的青少年正在承担着超负荷的学习重担,相对来说是比较压抑人性的。像现在这样人口众多、充斥着矛盾信息、瞬息万变的文化里,普遍存在着“认同危机”,而这对于生活在狭小、稳定而亲密社会中的人们,认同几乎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以及所有他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自己各自的角色定位。而青少年最重要的阶段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们是很容易感到混乱的,更需要拥有内在价值观与情感之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能让人感到自体稳固和可靠。


三、问黄院长:当接到此类求助,会通过哪些方式方法帮助与干预呢?多年来,市五医院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根据求助者不同的问题,结合求助者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市五医院可以提供心理援助热线公益服务,适合问题轻、能快速解决的问题,对于不便来院就诊且希望得到即时帮助的求助者,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方式。我更建议求助者本人到门诊就诊,可以及时观察求助者的真实状态,门诊有全面系统的检查,对于求助者的问题能够更客观地进行诊断。之后根据诊断,来考虑治疗方案,比如心理治疗,其中包含个体治疗、团体治疗、沙盘游戏治疗、音乐放松治疗、宣泄治疗等;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理疗;物理治疗;联合治疗;住院治疗等。

多年来,市五医院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做了不少努力,比如:

1.医院在开设“儿童少年心理门诊”的基础上,近两年增设全省首家“学习困难门诊”,安排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和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常年坐诊,并开设儿少心身科住院病区,开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2.自2020年开始,市五医院一直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六进”活动,每年为九江市及周边地区各大、中、小学校送去几十场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在“升学季”“毕业季”开展专门的学生心理疏导,增设专门的热线服务通道。

3.在大型活动,如省运会、中高考期间,为全市青少年心理保驾护航;

4.不断加强心理援助热线(0792-8338111)、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门诊的服务质量,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每年都邀请知名专家为院职工专门培训,比如今年正在开展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

5.与九江电视台、九江广播电台多次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医院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意识。

6.在市卫健委健康九江办统一组织下,编写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科普教材。


四、问郑医生:寒假已至,走亲访友的同时,难免少不了亲友的关心与问询,而这无形中会给学生们带来隐形的压力。面对广大家长与听众,有什么好建议送给大家吗?学生自己,心态如何调节呢?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人问你“今天吃饭了吗”,你会感到有压力吗?为什么当亲友在询问“你能考多少、你准备地怎么样了”的时候会感到如此有压力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感到了这句话中附加的价值倾向。是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为没考好的自己感到羞愧;是不自觉地感到焦虑,即便假期,也要卷:我没准备好,我该学习,我没资格休息。

刚刚提到过这个时代非常卷,父母都非常焦虑,在养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不允许休息和娱乐,或者以休息、娱乐为耻。但一个良好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允许孩子去体验各种情绪、情感的,一个健康的人内在的力量也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就是既要能卷,也能躺平。所以,当一个家庭对某种正常的东西有禁区的时候,比如想要休息是一个人的本能,但是从小不被允许,就会让一个人去对抗去贬低自己的本能,这会制造内在的一种非常大的冲突。所以,在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如此卷的时候,建议家庭作为一个有爱的地方,家长更要做好孩子们“躺”的工作,给他们制造躺的机会,否则这个孩子只能用一些你更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比如生病,来让自己获得“躺”的机会。


五、黄院长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正常与异常其实是相对的。绝对的健康和正常很难做到,即便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而且,心理的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差别也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只是程度的不同。所以,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心理异常的程度如何等,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在进行区分时,一般的方式是把某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与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以及与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从而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异常,以及其心理异常的程度如何。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更是一个心理评估和诊断问题。这需要专业人员,例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常识性识别方法,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识别。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假如一个人出现以下4种情况,可以考虑其心理异常。

(1)离奇怪异的言行举止。心理正常的人言谈、思想和行为符合逻辑和社会标准,而心理异常的人则往往怪诞异常。例如,有个女生在距离高考还有3个月突然不去上学了,无论家人怎么劝说都没用,她甚至用更大的声音(比如唱歌、读书)盖过劝说的声音。后来,她变得更加奇怪,躲在家里不见人,还做出吐舌头、傻笑等动作。这个学生言谈举止离奇古怪,有理由怀疑她的心理出现了异常。

(2)过度的情绪体验。心理正常的人一般能正确反应喜、怒、哀、惧等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度,与事件本身表达的情感反应一致,易于被大部分人理解和接受。心理异常的人,情绪反应过度,或者兴奋异常、手舞足蹈,或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悲观厌世、有强烈的无望感和绝望感,令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和接受。根据情绪反应是否过度,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心理是否异常。例如,人们在观看感人的影片时,看到让人深有感触的场景潸然泪下,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有人从头哭到尾,一直处于悲观失望的心情中走不出来,甚至影片结束了很久还止不住眼泪,连续好几天情绪低落,那可以怀疑这人心理异常。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心理正常的人通常能较好地与人交往,心理异常的人则会出现社会功能障碍。例如有人在与他人交谈时,总是没有缘由地躲闪他人的视线,为此不敢见人。又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耳朵比别人的大,所以不允许别人碰他的耳朵,认为碰耳朵是讽刺自己,为此常常与别人吵架。根据生活经验,可以认定他们的心理偏离了正常。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心理正常的人,不会无故地骚扰他人、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而心理异常的人会没有任何缘由地骚扰他人,比如不顾劝阻地打骚扰电话、搞恶作剧等。


六、问郑医生:十几年辛苦学习,终于要迎来人生大考。越临近高考,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当学生表示压力太大,学不下去厌学,或自觉无望彻底放弃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呢?


真正到高三,反而问题会相对单纯一些,因为对于国人来说,天大的事(比如有的夫妻要离婚会说等到孩子高考之后)都要给高考让道,常年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孩子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比较大概率的会是一个考前焦虑的问题,而在高三这一段时间的前面或后面,反而呈现的问题相对复杂一些。

考前焦虑,从几个方向去看。一方面看他有多焦虑,因为高考对于许多学子来说太过于重要了,属于一个应激事件,学生会把它知觉为一个危险。人类在面对威胁的时候是会激活“战逃系统”的,也就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焦虑、兴奋,才能去应对危险,所以适当的焦虑是很正常的,甚至在考前一天到几天出现失眠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许多人的过度焦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这种焦虑不正常,不应该出现,所以更加慌乱、焦虑,但实际上这种正常焦虑并不会影响学子们的发挥,反而会激发能量。

第二就是从竞争的角度来看。考前焦虑的孩子很可能是从小被过度强调了竞争的结果,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个竞争性的议题。比如在人际关系中,他也会非常在意自己是否是朋友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一个……他会非常害怕面对竞争,甚至怕到无法在社会情境中待着,只能退回家里。竞争是人从一颗受精卵就开始面对的问题,如果过于害怕竞争,这个人的一生会困难重重。所以从小在养育的过程中,就要让孩子学会去享受竞争的过程,去感受竞争当中的体验。

第三,还有一种角度,高考是一种象征的成人礼,它是一个门槛。门的里面是父母和过去,门的外面是社会和未来,门的里面是依靠父母的孩子,门的外面是独立的成人。考过去了,就等于跨过了这道门槛。不是所有的分离都是喜庆的,不是所有的长大成人都是欢愉的。面对分离和独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一定有伤感、不舍、恐惧和不确定。

对父母容易内疚的“乖孩子”,往往是最放不下父母的“好孩子”。没心没肺地考上大学远走高飞,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这里谈的是心理层面的远走高飞。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听到一个人难过地说:“如果我不管他们(父母),谁来管他们?他们根本无法照顾好自己,总是让我担心。”大家是否能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渴望无所牵挂地自由飞翔,回头看一眼孱弱、无助的父母,毅然绞断翅膀回到父母身边。这种高考的焦虑其实象征的是一种分离的焦虑。


除此之外,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少数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度排斥,上课不能专心讲课,作业不能按时保质完成等,甚至出现厌学等情形,也请郑医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支招吧!


厌学是一个症状上的表现,背后的心理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厌学来到门诊,因为在孩子不上学之前所发出的呼救,家长都不认为是问题,只有孩子不上学了,才打到了家长的七寸。此时来求助,家长最想让我们帮助解决的是让孩子去上学,而这时候孩子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来解决他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咨询目标在孩子与家长中就背道而驰了,孩子正好也借父母最在意的这个点,终于掌控了一点力量和权力,比如很多孩子在有症状后,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终于可以玩一会手机了,终于可以养一只小猫小狗了……换一个视角来谈谈,就是需要看到的是孩子厌学背后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了解一个孩子症状的功能和意义,才能真正地取得孩子的配合。比如,孩子通过“生病”让自己获得休息的机会,平时的学习任务太重,又没办法和老师、父母说自己是太累了,想要休息一下,只能让自己“生病”来名正言顺地休息;比如用“生病”来实现沟通的通道,如果孩子能够合理地休息,能够顺利地沟通,能合理地达成一些愿望,也许他不需要通过这样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还有比如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孩子在潜意识层面通过生病来转移家庭的矛盾点,当家里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时,父母的关系就得到了一定的缓和,这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维系,孩子处在弱小的一方来维护家庭的一种方式;还有比如父母不能接受分离的,孩子也会在潜意识层面发展出一些来配合父母,我永远做离不开父母的孩子,这样你就可以不用离开我……


七、问黄院长: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挫折教育”这个理念。以前的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这般“脆弱”,是因为没吃过苦吗?如果有人这么问,该怎么看待“挫折教育”呢?


在门诊中,很多患者家长也存在类似疑问。他们感到非常困惑: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把他送进这么好的学校,孩子为什么那么不让人省心?他们很费解:我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过不去了呢?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是现在的孩子集体基因突变,变脆弱、娇气了吗?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只有孩子还是孩子,而他们周遭的一切都已经完全改变。前面的交流中已经提到一些,这里就简单说几个点。

当今的孩子出生在一个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与父母一辈非常不同的时代,巨大差异造就了中国当下独具特色的一代孩子。

首先,他们吃喝不愁,这样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而当心理需求得不到回应时,就容易发生问题。

第二,现在的父母们变得焦虑。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第三,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第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上一代人的成长中没有互联网,没有朋友圈,也没有家长群。闭目塞听的父母们很容易满足。而互联网奔涌而来时,几乎在一夜之间,把全世界的孩子都拉到了一个赛道上。我们小时候,最多和同班、同年级学生比,而现在的孩子,动不动要和全国乃至全世界孩子比。时代的变化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所以,儿童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是他们变得脆弱,而是时代和社会的变革带来的影响,成年人对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理解,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摆脱困境,才能真正做到同感共情,这样的理解和共情才不是空中楼阁。而当一个孩子能够被理解的时候,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不好同意故意的挫折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60分妈妈”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既不能做0分的,也不能做100分的,最好的是60分的。而60分就是在正常的养育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挫折,成长中本就充满挫折,所以不是过度溺爱的话,不需要再故意去制造挫折了。


图片

黄少南副院长寄语

图片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从小家到大家,我们都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努力。

图片

郑朴然医生寄语

图片


祝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祝大家新年快乐!龙年大吉!

(来源: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