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拾遗)一块老界碑背后的牯岭往事

2024-02-06 19:0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549

image.png

一块老界碑背后的牯岭往事

■ 李 震

2004年初,笔者负责主持庐山文化旅游项目“老别墅的故事”景区,该项目以庐山重要的历史遗产——西式别墅和基督教堂为依托,运用“时代屋”的表现手法,成功地为游客再现了牯岭的历史风貌。

2005年8月的一天下午,笔者在庐山中五路石头台阶上,发现一块石头上有英文字母,仔细辨认判定是一块老界碑,遂叫人将石头撬出来,找了一块大小相仿石头补缺,然后将界碑搬回了“老别墅的故事”景区。经清理泥土后,界碑上清晰地显出“87C,T·L·H”字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认定此界碑当为1936年国民政府庐山管理局所立的地块界碑。碑文87C表明为87C号地块,英文字母T·L·H,是该地块业主何伯葵(Thomas L Harnsberger)英文姓名的字母缩写。这块界碑被作为实物展品陈列于“牯岭老别墅展览馆”,直观地为游客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1935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局长蒋志澄与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墨斯,在庐山图书馆正式签署了《牯岭产业地交还江西省协定》,协定规定,自1936年1月1日起,庐山管理局全面接收牯岭产业地董事会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产业和行政管理事务,收回清政府与英国传教士李德立1895年所订立的租借土地契约,以及1904年所订立的推广租地合约。从此终结了牯岭作为英国租借地的历史。李德立是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1886年来华,曾在镇江、九江等地传教。1895年,由于英国政府施压,清政府总理衙门促使德化县被迫同意,将庐山长冲地带土地租与李德立,用于建屋避暑之用,每年租金十二千文,于11月16日订立了租地契约。11月29日,九江道台成顺与英国驻九江领事博纳签订《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简称“十二条”,正式确认了上述租约。李德立将牯牛岭及其长冲谷地更名为牯岭,取“清凉”(Cooling)之意。随后,李德立成立了“牯岭公司”,不久又设立“牯岭托事部”负责管理牯岭公司的运营,从而开始了牯岭避暑疗养地的全面建设,开启了庐山一段长达50年的牯岭租借地时代。所谓“牯岭托事部”成立于1896年,是李德立组织的一个产权管理机构。在托事部的领导下,牯岭公司对牯岭土地进行了全面测量规划,除留出长冲河两岸土地作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以及李德立留作自用的土地外,其他土地被划作网格状方块,编号出售,每号地面积为三万一千平方英尺,价格为200元,教会人士优惠25%,土地使用期限为999年,由“托事部”负责出具契约。“托事部”只出售土地,房屋由购地者自建。据1899年出版的、由李德立所著《牯岭开辟记》所述:“托事部所管的地皮号数,不久便售出了。购地的需求,犹复有加无已。”“地价日涨一日,至今犹有飞腾之势。”于是,在英国驻九江领事干预下,1904年牯岭公司又签订了“庐山草地坡等处议定租地条款”,扩大了租地范围。1899年,在购地业主的要求下,牯岭还选举产生了李德立为主席、由九人组成的自治机构“市政议会”,负责牯岭的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所谓的“市政议会”,实际上应该称为董事会,是牯岭地产业主自发成立的自治组织。牯岭本为外国人在庐山租借的一块避暑胜地,但是,在清政府昏庸无能,地方官员慑于洋人的淫威,不敢过问牯岭的政事。李德立有恃无恐,在牯岭照搬租界模式,在牯岭行使警察与行政管理职权。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才在牯岭设立警察所,收回了牯岭的警察行政权。

87C地界碑所示地块,正是当年“托事部”编号发售的地块之一。该地块的业主何伯葵,1883年4月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1912年,何伯葵夫妇受美国基督教南方长老会派遣,带着一岁的女儿Vivan来到中国,在江苏泰州传教,是泰州传教站站长。1916年,何伯葵与医疗传教士贝礼士共同创办了泰州最早的一所医院慈惠医院,即今泰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在当地有一定声望。从1913年开始,何伯葵便每年到庐山避暑,后在牯岭购置土地兴建了自家别墅。

2006年8月18日,“牯岭老别墅展览馆”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参观者,一位是时年84岁的美国老人吉姆·哈恩斯伯格,另一位是他的侄儿史蒂夫。叔侄二人见到了展柜中的老界碑百感交集,向笔者出示了随身携带的“永租契”以及地契主人的照片。原来老人正是87C号的业主何伯葵的次子,而史蒂夫是何伯葵的长孙。他们向笔者出示的地契是1936年2月18日由时任庐山管理局局长蒋志澄签发的第50号永租契。1936年1月1日,庐山管理局收回牯岭产业地后,依照《牯岭产业地交还江西省协定》的规定,“庐山管理局同意发给永租契于牯岭产业区内现有之各国业主。”收回了旧契约向各业主重新核发了由庐山管理局出具的新契约,并依据“庐山管理局之土地课,应有决定土地面积及界址之权职”的条款,在原业主房址上统一设置了地界碑。吉姆·哈恩斯伯格出生于1922年,他与哥哥哈赤·哈恩斯伯格都是在中国出生的,少年时期曾就读于美国教会举办的牯岭美国学校。该校最早创办于1916年,由美国圣公会与北长老会共同出资,1921年后逐步建起了多栋教学楼与宿舍楼,成为牯岭规模最大的寄宿制教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兄弟二人于1937年12月随学校撤离了庐山,前往上海美国学校就读,后返回美国。当年这些曾经在牯岭美国学校就读的学生们,很多人对牯岭有深深的感情,他们觉得“庐山曾经是、现在仍然是我们无忧无虑夏季时光的梦,是永恒美丽的回忆”。回国后他们组织了“牯岭美国学校协会”,积极开展中美之间的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哈赤、吉姆·哈恩斯伯格兄弟俩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2002年和2004年,已经耄耋之年的兄弟俩曾经两次来到庐山寻访故地,这次因为哥哥哈赤已于2005年去世,所以吉姆只能与侄子史蒂夫同行来庐山了。2020年,吉姆·哈恩斯伯格去世,他的侄子史蒂夫虽然生长于美国,但是深受长辈的影响,担任了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仍在中美两国之间奔走,足迹遍及泰州与庐山等地,希望能够把上辈人关于中国的故事,特别是关于牯岭学校的资料整理展出、出版,为中美民间友好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