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民国初年德化、义宁、建昌三县更名因果

2024-02-04 10:44:49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199


民国初年德化、义宁、建昌三县更名因果

■ 冯晓晖

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含县级市、市辖区、旗等),333个地级区划(含地区、自治州、盟等)。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行政调整、王朝更迭、地理变迁等原因,99.9%的县市地名都不止一次被更改过。据统计,以《汉书地理志》为准,县级及以上地名传承2000年以上的,目前仅有2个。

历史上有过五个大规模改名时期,分别是王莽、隋唐、明初、民国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例如九江府就是明初从宋元的江州路改名而来,从此九江之名基本固定。九江下属各县,历史上改名的次数不算频繁,明代以来仅有两次影响较大的改名,一是在民国初年,涉及到三个县区,二是在当代,亦有三个。第二次更名大家都熟悉:2016年撤星子设庐山市,同年庐山区更名为濂溪区;2017年撤九江县设柴桑区。笔者要讲述的是民国初年的三县更名以及与之相关赣北道和浔阳道。

行政区划是基于社会管理、经济交流、军事防卫等需求而设置,并根据各要素的变化和需求而进行调整。更名相对容易,调整行政区划涉及到的利益和民众认同问题太多,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因此大规模更名和行政区划调整,都发生在新朝建立的时候,这个期间开国统治者对下面的统御力很高,地方上多为手下的干将、亲属,老百姓也没有抗拒的能力。国家稳固后,一般只做少量调整,不做大规模重新规划。

但新朝建立后也不宜过度调整,不然宝座没坐热乎,下面人就会闹起来。中国五次大规模改名中,王莽和隋朝的改名力度最大。王莽篡汉,为了消除民众对前朝的认同感,竟然将全中国90%以上的郡县名给改了,结果在位14年就被推翻了统治。后来最能折腾的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俩,结局自不必说。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大约是认为自己成为了共和立宪的大总统,不同于之前的历朝历代,也应该搞出些名垂青史的新政,袁世凯在行政区划上做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大调整,其一是“废省存道”,其二是改定重复县名。前者最终没有留存下来,后者却永久更改了九江三县的地名。

民国初年的赣北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宣告成立。1913年1月,民国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令》(以下统称“划一令”),计划实施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

要理解这次行政调整,首先要知晓中国古代行政体系中的“道”。“道”作为行政名称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等同于县。唐代“道”的级别很高,是大区的单位。比如江南道,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区域。因为江南道太大,后来被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江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元代起改行省,道成为省的下级单位。明清时期,实行省、府、县三级,实际常常设有四级,其中多了“道”。道在省、府之间,主要管理军事,行政长官为“道台”。到了清末,江西省共有4道13府1直隶州。4道为:粮储兼南抚建道、饶广九南道、袁瑞南临盐法道、吉赣南宁道。其中饶广九南道辖九江府、南康府、饶州府。

九江现在的各县市归属如下:

九江府,治所德化(九江县),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

南康府,治所星子(庐山市),领星子、都昌、建昌(永修)、安义。

武宁、义宁(修水)属南昌府,其中义宁为州。

民国成立后,道被废除,但不久后又被重置。1913年8月,民国政府设置赣北观察使,后改为赣北道。可以认为赣北道继承了清代的饶广九南道,但将治所从鄱阳移至九江。赣北道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得以实施,民国初年兵荒马乱,中央的号令有时仅仅是个形式。1914年,北洋政府的统御力提升,行政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改定重复县名

既然准备实施省、道、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中国积累已久的县名重复问题必须得以解决。

大约是认识到王莽和隋唐初年两次过度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唐代以后的中央政府未再实施大规模的地名更改。然而这又造成另一个问题:由于各地起名的随意性,加之中央政府对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管控并不严格,全国范围内的重复县名越来越多。到了清末,甚至出现了六县同名的情况:河北省(直隶省)、陕西省、山东省、浙江省、贵州省、江西省都有兴城县。

1914年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上书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别说明请鉴核批示文》,申请对各省具重复县名进行修改,该文所附列126个县的清单称《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据统计,二县同名的有74个,三县同名的有12个,四县同名的有4个,五县同名的有3个,六县同名的有1个。袁世凯于1月30日批准请求,称“批据呈已悉,应如所拟办理”。1914年2月起,更改重复县名工作开始实施。

重复县名调整基本依循“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同仍还故称”的主要原则,而在遇到“通商之大埠”(通商口岸)或“新拓之边方”(新开拓的边境地区)时则例外处理,而拟须更改县名的新名的标准,均以古代郡邑境内山川为限。总结下来就是四条原则:

1、保留设置较为久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县名;

2、重名县取新名时可采用历史上的县名;

3、大的通商口岸和新开拓的边疆做例外处理;

4、全新县名取用当地山川河流名。

德化改九江与义宁改修水

民国三年(1914)2月,内务部颁布更名方案,改江西省德化县为九江县,义宁县为修水县。

当时有三县同名为德化。其中隶属福建泉州的德化县(出德化白瓷的地方),因时代最久(定名于五代时期,933年)而得以保留。年代最晚的今属四川省甘孜州的德化县被改名为德格县。而江西的德化县虽然也定名于五代时期(939年),由浔阳县改名而成,因为比福建德化晚了6年,就只能让出了德化之名,以其为九江府治所在地,改名为九江县。

民国初年的九江县并不是1968年设立的九江县(今柴桑区),它不仅包括现在的九江市区,还管辖着从湖北黄梅到安徽宿松的的沿江大片土地。

如果套用改名原则,九江也可以不丢掉德化之名。福建德化与江西德化定名仅相差6年,九江又是有租界的通商口岸,完全可以套用第三条原则。不过改掉了影响并不大,毕竟明清两代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地按照州府九江的名字称呼此地。在英文地图上,这里也被标注为Kiukiang(注意不是JiuJiang),不是德化。一千多年的德化就这么没了,但对当地人的影响不太大。而福建德化是中国重要的白瓷生产、出口基地,改名影响太大。

义宁的名字丢掉了就很可惜。今修水地界和归属更改过很多次,原属武宁,唐代从武宁分出故名分宁,之后用过义宁军、宁县和更高级别的宁州等名。明代属铜鼓,清代改义宁州,民国初年废州,改名为义宁县,仅仅两年后就被广西的义宁拿走了自己的名字。

由于义宁县的几个旧名也与别处重名,故遵循改名原则第4条,以境内流经的修水河而取名为修水县。

广西的义宁存名更早(五代时期),的确有权利保留原名。在195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广西义宁县大部分被划归为临桂县(今桂林市临桂区),作为县名的义宁也就此不存。

从赣北道到浔阳道

完成消除重复县名后,民国政府又做出了更激进的行政区划改革——“废省存道”,计划将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改为道、县两级,进行“废省存道,废府存县,县隶于道,道隶于部”的地方行政体系大调整。

“废省存道”就是将一个省划分为3~4个道,各道管辖县数,一般在10~30个县之间。就此取消省这一级的行政层级,中央(部)直管道,道直管县,解决一个省无法直接管辖过多县的问题,进行效率更高的扁平化管理。

民国三年(1914年)8月28日,北洋政府宣布在全国各地设置93个道,根据各道的地方形式、政务繁杂、财政状况、商埠城市等分三个等级。江西省设有四道:

豫章道,一等,驻南昌县(今南昌市城区)。辖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南城、黎川、南丰、广昌、资溪、临川、金溪、崇仁、宜黄、乐安、东乡、余江、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横峰等23县。

浔阳道,由赣北道改名,原二等后改一等,驻九江县(今九江市)。辖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武宁、修水、铜鼓等20县。

庐陵道,三等。驻宜春县(今宜春市),后移驻吉安县(今吉安市)。辖宜春、泰和、吉水、分宜、永丰、安福、遂川、万安、永新、宁冈、莲花、清江、新淦(新干)、新喻(新余)、峡江、吉安、分宜、萍乡、万载、高安、上高、宜丰等21县。

赣南道,二等。驻赣县(今省赣州市)。辖赣县、雩都(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寻邬(寻乌)、龙南、定南、虔南(全南)、大庾(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宁都、瑞金、石城等17县。

浔阳道的辖区约当今铜鼓、奉新、安义、永修、都昌、余干、万年、乐平、德兴等市县以北地区(婺源县除外),江西省赣北、赣东北的全部地区。

从民国初年江西省地图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被基本均匀地划分成为东西南北四块。浔阳道的面积不算太大,但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因此为一等。

北洋政府的这次行政区划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消省。每个道相当于过去的省,但因为辖区较小,行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本次改革基本延续了清代省、道体系,并没有太多新意。取消府而设置的道,相当于唐宋的州,未必真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当年的改革,也有更激进的方案。1914年1月公布的一版改革方案中,浔阳道占据了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湖北的广济县和黄梅县。如果按照这一行政区划方案,九江不仅占据了赣东北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而且长江一百多公里航道的南北两岸都归九江管辖,那个时候的小池口镇到小孤山以北的安徽土地,本就是九江的。若广济县和黄梅县全部划入浔阳道,九江将横据长江中下游。可惜的是,没成。

建昌改永修

民国政府的这次“废省存道”,却又造成了另一次改名。为了避免道与县的重名,规定相同者保留道名,更改县名。1914年8月颁布93个道的划分前,提前进行了更改县名。

因四川省设置了建昌道(今为雅安市及周边),与江西的建昌县名冲突,于是改成了它历史上使用过的县名——永修。

“泮临修水,永受其利”,故名永修。汉代此地名为海昏(海昏侯的由来),三国为永修,晋代为建昌,后来基本沿用建昌这个名字,1914年6月,它又改回到以前的名字。

永修丢了沿用一千多年的建昌之名,而四川的建昌道仅存在了十几年就被废除了。到了1949年,建昌这个名字被热河省拿走,现为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

民国初年九江的三县更名中,影响最小的是九江丢掉了德化,如果不改,现在的柴桑区或许就会叫德化区。现如今,千年德化留下的痕迹大约就是濂溪区的德化路了。

永修与修水更名的问题最大:两个距离这么近的县,却采用很容易混淆的县名,从行政命名的角度来看,很不合适。但修水改名在前,永修改名在后,改修水名字的时候,谁能想得到几个月后建昌也要改名。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的统御力有限,军阀林立,各自为政,“废省存道”这种重大的地方行政体系改革很难贯彻执行。1927年,南京政府宣布取消道,采用省、县二级制,即省直管县。结果却发现根本搞不来,中国历史上也从未实现过这种扁平化管理体制,一个省那么大,无法直管这么多县。结果就只能回到省、府、县三级,但出于面子的考虑,不用府这个名字,改称为行政区。民国中后期的江西省行政区,在二十多年间变了好几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的行政区划才稳定下来。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