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非遗有了新活法

2023-10-31 14:38:50   
浏览量 35306

都昌鼓书历史悠久,方言说唱独具地域风格。

都昌县第七届“鼓书大赛”现场。汪志勇/摄

咚咚,啪——“竹板一打响连天,各位父老听我言……”一面红色小鼓,两块夹板,一袭着青色或红色长衫的鼓书人一站定,群众便一下子围拢上来。今年10月初,“鼓书大赛”在都昌新世纪广场举办,现场表演赢得掌声连连。

都昌鼓书历史悠久,方言说唱独具地域风格。近些年,这项古老的说唱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刘天宝说书场景。汪志勇/摄

都昌鼓书俗称“唱传”,源于宋代“讲学”,后派生出“讲传”,渐风靡城乡。至元明两代后,外地花鼓词、道情曲传入,被都昌艺人吸收,都昌鼓书职业艺人也应运而生。

在近代的演变中,都昌鼓书形成了道情腔、说书腔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现年48岁的张云龙是都昌鼓书唯一在世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小时候听爷爷说唱鼓书得到启蒙,渐对鼓书痴迷,能模仿说唱。14岁拜当地著名的盲艺人罗逢辰为师。17岁独立说唱。师傅去世后,拜鼓书大师刘天宝为师。20岁登台磨砺,兼收博采,成为独树一帜的都昌鼓书说唱人。

他说:“早在2010年,我的师傅刘天宝就被确定为省级传承人。那时,都昌鼓书刚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鼓书申非遗再早点的话,还有比我师傅刘天宝年长10多岁的朱毛仔,他俩都称得上‘一代鼓书大师’。”

提起刘天宝和朱毛仔,都昌听鼓书长大的“60后”“70后”都知道,他们是都昌鼓书史上的“传奇人物”。刘天宝从艺60余载,18岁因犯眼疾双目失明,眼盲后先后拜过4个盲艺人为师,入道都昌鼓书。

后来师艺于多宝同乡朱毛仔,随着他走村串户,临场琢磨,技艺大进。1981年,江西省在南昌举办全省盲艺人曲艺会演,都昌多宝的朱毛仔以《黄贵香智炸敌碉堡》获得第一名,刘天宝以《新旧婚姻对比》获得第二名。3年后,刘天宝再次获得全省同类比赛的第二名。

张云龙介绍,“道情腔,在都昌民间又称‘散花’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主要唱腔。当时很多鼓书盲艺人以此谋生。”其形式以一人坐唱为主,辅以众人唱和,其调凄恻委婉,多用于白事场合。内容多诉说逝者生平、感伤生死离别,具有很强的“煽情”作用。

朱毛仔“唱传”的功夫最好,擅长“说书腔”。说书腔多见于喜庆场合,站唱为主。其调刚烈抑扬,表演性强,模拟人物性格语调,鸡鸣犬吠,善于渲染各种声色气氛。朱毛仔在当时的名声更胜刘天宝,因此派头也十足,也最受欢迎。请朱毛仔唱传,要预约排号才能轮上,更有景德镇、乐平等外地人士争着请他唱传。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建设中,挑坝民工和着都昌鼓声精神倍足,寒冬赤膊,热火朝天,鼓书犹如战鼓!1958年,都昌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都昌村村普及的鼓书演唱功不可没。

刘天宝说书场景。汪志勇/摄

随着时间推移,道情腔逐步衰落。农村殡改前,按都昌旧的习俗,老人去世后都得请一至两名鼓书者为逝者“散花”,时间两三天不等,高寿的老人过世唱七八天的都有。

中馆镇南塘村舍里自然村村民余康灯说:“丧事在请人‘散花’这方面的开销不少,几个晚上加起来至少千元。现在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张云龙说:“殡葬改革后,都昌全社会倡导丧事从简。农村多数只在封殓仪式那天请唱一个晚上,连唱几天几夜的情景不见了,一人唱多人和的场景也已绝迹。”

就这样,从事这一行的都昌鼓书艺人生计受到影响,不少鼓书艺人改行,道情腔的唱法也只有个别上了年纪的人勉强能哼唱几句,但不够正宗。

2020年,都昌鼓书协会成立,张云龙担任会长。协会现有鼓书会员有40余人,其中女性会员就有10余人。鼓书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6人。由他们创新新形式后的都昌鼓书,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鼓板打来暖洋洋,今天听我来把歌唱。今日不把别的唱,十杯香茶来开腔哦……”北山乡的吴华锋《十杯香茶》即兴献唱,通过鼓书宣传“都昌白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吴华锋是都昌优秀的鼓书艺人之一,在他的影响和授艺下,其妹吴小玉凭着女性特有的唱腔,在当地很受欢迎,在历届都昌鼓书大赛上,都能见到她获奖的身影。

都昌鼓书艺人都有即兴改编、机智应变之才,他们根据不同的场景、听众、内容说唱,有的精于传统的“唱本”,有的偏爱自编“时代新曲”,有时还会因为对“唱本”不满意而临时“改版”。

在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精彩片段被鼓书艺人和鼓书爱好者分享到互联网。凭借一鼓一板,有时也配锣、钹渲染,都昌鼓书早已成为民间教化人心、愉悦精神的一朵曲坛奇葩。

吴华锋在都昌新世纪广场“说书”。吕俊/摄

“都昌鼓书多数以口传授徒,凭博闻强记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凝聚着前辈艺人无数智慧,他们融民间故事、今古演义、生活万象于一种说唱形式之中,形成了无数个唱本。时代不同,多数唱本已渐渐失去听众。新时代,如何创作适合年轻听众的新唱本是个最大的挑战。”张云龙介绍。

传统的非遗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活”下去。

都昌县文化馆馆长董晓霞说:“我们聚焦本地的红色故事、好事新风、反诈防溺、政策宣传等,请当地有鼓书创作经验的老作家、艺人重新改编成时长不等的鼓书唱本,有时举办专场,有时结合‘送戏下乡’,这样的‘文化大餐’广大群众十分喜爱。”

近年来,优秀成果涌现:2019年,都昌鼓书人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交流观摩展演,精彩表演得到了著名评书大师刘兰芳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2020年,都昌鼓书《向用生命在战斗的英雄致敬》应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线上展播活动,得到网民广泛关注和好评;

2022年,都昌鼓书《守护》荣获第八届江西艺术节江西民间文化艺术节·江西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创作品创作、表演二等奖、同年“界首杯”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展播优秀奖,并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

2023年,都昌鼓书《山里女人》参加“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九江赛区)演出,获曲艺类二等奖。

近日,根据都昌刘肩三烈士事迹创作的“红色鼓书”《最后一颗子弹》,入选2023年度江西省文联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曲艺作品。

“唱本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当前最需要精于创作、舞台、背景音乐的人才支持。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带着都昌鼓书冲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张云龙说道。

张云龙表演“鼓书”。吕俊/摄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