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梁实秋眼里的梁启超

2023-09-14 19:2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656

image.png

梁实秋眼里的梁启超

■ 南山松

一个人,究竟要有多大的魅力,多大的学问,才能在几十年后仍能让人清晰地记得他在某个特定场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呢?梁启超20多年前的一次演讲,却让当时的听众梁实秋在多年后记忆犹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世人无论着眼他哪一方面的成就,都可以大书特书。可是梁实秋写梁启超,却从一次演讲说起,从侧面展现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梁启超的形象。

梁启超在清华园作演讲,对当时的清华和清华学子而言,能听到这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演讲,实在是大幸。梁启超这次演讲到底给人多深的印象呢?梁实秋竟然在20多年后仍记得当时演讲的情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不仅如此,梁实秋还记得梁启超的开场白和神情:“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活脱脱一个幽默风趣、自信自负的老头形象,从纸上的文字中站立起来。他从《箜篌引》一诗讲起,讲到动情处,手舞足蹈,甚至痛哭流泪后,又是破涕大笑。梁实秋对梁启超整场讲座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见当时梁启超对青年人的影响深刻。

梁实秋是文学大家,他写文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的。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回忆梁启超的演讲情形,还通过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来突出梁启超。一开篇作者说来清华园讲座的很多显宦,竟没有一个留下印象,学问以及对青年人的影响力和梁启超一比,就相形见绌。听这次演讲后,许多同学从此爱上了中国的古典文学,足见梁启超演讲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梁启超是“有热心肠的人”,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这次演讲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很多的,但是梁实秋却只回忆了三个典型事例。《箜篌引》开头,中间是讲《桃花扇》,结尾是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此来展示梁启超的风骨和气节。

《箜篌引》是朝鲜子高写一个狂夫清晨提壶披发渡河淹死的故事,明知渡河会死,可是老者义无反顾,渡河而死。他的妻子一边哭一边弹着箜篌唱,后来也赴河而死。这是一个极为悲壮的故事,梁启超为何要从这首古诗讲起呢?其实是奠定一种感情基调,由老翁的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梁启超恐怕是想到当年一起变法的谭嗣同。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还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皇帝,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视死如归和老翁的决绝是可以并举的。

中间讲《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时,梁启超痛哭流泪,以致情不能自已,在座的人能懂梁启超为何而哭,今人恐怕就有点莫名其妙。高皇帝是指崇祯皇帝,他是一个很有作为想干一番大事的皇帝,可是他接下的是明朝的烂摊子。李自成农民起义时,他派军队去镇压,却没有粮草。他向自己的岳父及朝中重臣借钱,连他的岳父都不肯借。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梁启超是触景生情,由崇祯皇帝的遭遇不禁想到光绪皇帝,想到自己参与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自然是悲不自禁。

虽然梁启超晚年专心研究学问,避而不谈政治,其实他的政治理想从未破灭,他从没有放弃政治,忧国忧民之心,总是在研究学问中不经意旁逸斜出,潜意识侧漏出来。据说梁启超1928年因尿血到协和医院接受西医手术,因主刀医生的疏忽,将好的肾割除,有病的肾却留在体内,以致后来因此送命,死时年仅56岁。这是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手术后当时很多人议论纷纷。梁启超为了保护刚进入中国不久的西医,不仅不找医院要说法,反而写公开信为医院辩护。为推进医学变革,让西方先进的医学解除众生之疾,梁启超也和谭嗣同一样,请从自己流血而始,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精神。

梁实秋确实被梁启超的学问和人格所折服,情不自禁赞美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