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婺源县,一群年轻人投身自然科普事业——
为更多人搭建亲近自然的桥梁
▲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户外科普活动。
▲孩子们在林奈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关注自然教育”系列报道,关注各地在自然教育科普等方面的做法,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故事。
一提起江西婺源,很多人会想起梯田花海,一派美丽的风光。其实,婺源还有着并不广为人知的一面——充满负氧离子的林间世界,是无数动植物微生物栖息的家园。走进林间,感受山色如黛、夜月长河,大自然的馈赠珍贵而慷慨。
有一群年轻人,因为这份馈赠走到了一起。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自然教育的科普机构——林奈实验室,以植物学家林奈为名,希望能让更多人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在今年7月召开的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上,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公布,江西婺源县林奈实验室榜上有名。这几年,该实验室被授予“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获得了江西林业科普奖等奖项。
一个小县城,建起一座实验室
近日,一场开营仪式在位于婺源县太白路文博艺术公园的林奈实验室举行。
“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生物吗?”台上,刘芝龙抛出第一个问题。台下,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大人和孩子们,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刘芝龙笑着揭秘:“经过科学家估算,如果算上细菌和古细菌,可能超过1万亿种。”答案引来一片惊呼。
接下来,刘芝龙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问题,带领学员们从关于地球的知识最终回到婺源:“这里位于北纬29度,拥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植物学硕士生刘芝龙第一次来到妻子王煊妮的老家婺源,被这里极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吸引了。
2018年,刘芝龙夫妇来到婺源创办林奈实验室,同行的还有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结识的一帮挚友。联合创始人郭维回忆:“他告诉我们,一起做一件有意义和好玩的事情,我们一拍即合!”
走进林奈实验室,一股樟木的香气扑面而来。一楼,原生鱼缸、原生溪流缸、婺源本土石灰岩景观生态缸依次摆开。打开原生溪流缸,几只淡水长臂大虾正在嬉戏。
“这一个缸里便有100多种水生生物,我们严格按照婺源山区源头水系的生态特点,尽最大可能复刻了水系景观和生物组成。”刘芝龙介绍,二楼是自然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博物自然教室、白桦木活动室……
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会有如此标准的自然科学实验场域?为了建设林奈实验室,这帮年轻人付出了很多努力。
经费紧张,设备采购、安装都是大家一起动手,砌墙、粉刷、组装展架和实验台更是不在话下,干得累了烦了,大家就在婺源县里四处看看,在大自然中,苦闷一扫而空。“这些年,我们已经跑遍婺源了!”王煊妮笑言。
团队的理念和专业吸引着年轻人不断加入。从高中时就关注林奈实验室的周鑫龙,考上了福建武夷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这里做一名科普老师。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就在青山绿水间,走上自然科普之路。
一门门课程,种下热爱自然的种子
赤脚蹚过一条小溪,记者在一片林子里,遇到了来自北京的张乐怡和她的姥姥程玉华。
这边,张乐怡正在科普老师李雨的带领下采集红外相机素材,看见红外相机里出现小动物的照片,她激动地招呼队友过来看。
百米开外,科普老师何星毅正带着家长们观测昆虫。他把一只竹节虫交给程玉华,程玉华小心翼翼地将虫子捧在手心。
“今天只是初级课,明天我们还要去探索地下河,看看千年溶洞,蝙蝠们的栖息地。”老师们话音刚落,家长和孩子们眼里已闪闪发光。
这是一门精心设计的户外科普课,目的就是让大家理解生物多样性,学会尊重自然与生命。在月光下的森林里,观察夜行性生物的行为和节律;在峡谷中穿梭,看林鸟的栖息环境和森林的群落;在实验室动手,借助精密的仪器揭开生物奥秘的一角……整个暑期,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都在这样的课程中度过。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学识,搭建一座安全、专业、有趣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爱上自然。”刘芝龙说。
为了这个目标,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对课程的设计细节近乎严苛,王煊妮介绍,在课程设计阶段,实验室会邀请附近居民来听课,观察哪些知识点或者哪种讲授方式更能吸引听众的关注和认同。
在林奈实验室的观念里,科普教育中,家长也是重要的科普对象。“哪怕需要增加成本,也要多给孩子们配备几位老师。”刘芝龙说。
前不久,一场名为“醉酒的植物学家”的课程,在林奈实验室博物自然教室展开,桌上摆放着罗勒、薄荷、杜松子等各类植物。“我们平时喝的所有酒,都和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芝龙用简单的开场白,引导家长们学习人类利用不同植物来制取饮品的历史和工艺。
截至目前,有5万多名孩子和近1万名家长参加了林奈实验室的自然科普活动。
一个个村庄,成为自然科普的受益者
这几年,林奈实验室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公益科普、反哺乡村的新路径。
一个中午,简易的餐桌在河畔一字排开,在紫阳镇雍溪村进行水质观测采样的学员们就在这里用餐。村民汪细英乐呵呵地端出一份份凉面,“最近,每天收入都在400元左右。”
2023年,考察过雍溪村的整体环境后,林奈实验室正式与其展开合作。如今,林奈实验室每年可为村民带来4万多元的纯收益。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千帆眼里,林奈实验室带来的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更是一笔财富。
两年前,杨千帆开始驻点雍溪村。在这个小山村,他琢磨从旅游入手,准备将河道周边全部清理干净,被在附近进行科考的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劝阻了。“他们认为保存好现有植被,能够留住更多野生动物。”杨千帆听从了建议。
有一次,一个投资者看中了河畔一片平整沙地,准备办一个山地车营地,杨千帆主动向刘芝龙请教。实地考察后,刘芝龙认为山地车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杨千帆最终拒绝了那笔投资。
这5年,林奈实验室不断寻找与村庄人文、生态最契合的融合方式。郭维记得,第一次去村子里做自然科普讲解,看到野葱、折耳根,大家笑着叫出本地名字,可一看到蛇的图片,村民第一反应是有毒,要赶走。
“村民们对于生物物种有着自己的分类标准,往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实用性。能不能吃,会不会伤人……要改变这种思维习惯,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郭维说。
结合当地群众关心的问题,如外来物种入侵、农业病虫害防治、禁渔禁猎等,林奈实验室设计差异化科普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2年夏季,林奈实验室连续举办了12场关于福寿螺对婺源河流造成生态破坏的公益讲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发动近千人次的民众参与到福寿螺的清除行动中来。
近年来,在婺源县林业局和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林奈实验室也承担了部分野生动物的临时救助工作,不断会有热心村民把发现的受伤保护物种送来这里。不久前,一位村民送来一条受伤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颈棱蛇,令老师们欣慰不已。
5年来,林奈实验室在婺源先后举办公益讲座、开放性学术沙龙88场,开展公益性自然教育活动、科普宣教活动292场,深入湿地公园、乡镇各中心小学、偏远村庄等;同时开展了线上自然科普直播49场。
近期,林奈实验室又在研发婺源本土珍稀濒危蝴蝶的人工繁育技术。走进实验室的后院,那片曾经堆满杂乱树枝和生活垃圾的小林地,在婺源县城市管理局和紫阳镇政府的支持下,已经被改造成了婺源首个蝴蝶保育绿地。这里花草繁密,树上的蛹即将破茧成蝶,正如林奈实验室的畅想——为更多人,搭建起亲近自然的桥梁。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