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传人为何以“三立”为名

2023-04-27 20:24:30   
浏览量 28804

昨晚,作为2023年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诗与人民·江西诗派”诗歌朗诵会在九江盛大上演,参会嘉宾和广大群众共享了一场古典文学的文化盛宴,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江西诗派这个久负盛名的文学流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重要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诗派成员或深或浅都受到黄庭坚诗学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范式。

同光体诗派就是江西诗派在近代的传承。同光体的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与黄庭坚同是江西修水人,他非常敬仰黄庭坚,学黄庭坚诗而深得其精髓。

陈三立像 徐悲鸿绘,炭精笔,纸本,1928年

陈三立(1853-1937),号散原,江西修水人,江西诗派传人,“同光体”赣派首领。综观陈三立一生,以“三立”为名,可谓实至名归。

何为“三立”?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立德

光绪十五年(1889),陈三立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上任数天,因不满吏部因循苟且、陈腐无生气的衙门作风而离职。次年初作《元日》中云:“江湖吾计决,物外有垂纶。”可见他决意不往腐败的朝廷就职,并自言“来作神州袖手人”。

甲午之战后,台湾将割让给日本,他参与暗地援助台湾抗日事,屡与在台之友人易顺鼎相联络。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陈三立联络旧日维新党人,暗中活动“东南自保”,以免南方遭受战火之灾。

陈三立拟劝湖广总督张之洞,迎銮驾至汉口或江宁,逼迫慈禧归政于帝。但张之洞是骑墙派,仍效忠慈禧,事情未成。从中可看出陈三立的卓然风骨和爱国热忱。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托人拉拢陈三立并想邀他入京城。陈三立洞察其野心,北上保定、天津,终不肯入京城。

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拉拢一班大文人,组织“筹安会”以筹划称帝,陈三立几位友人也赴京加入其中。

陈三立写诗无情嘲讽了他们。

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时居庐山牯岭,他昼夜不安,在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读完后愀然叹息。有一夜,忽在梦中狂呼“杀日本人”。

年过古稀的老人,耿耿不忘国事。他当年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协助建立了伪满洲国,陈三立痛骂郑孝胥“背叛中华,自图功利”。

陈三立后在他的诗集《散原精舍诗》中,愤然删除郑孝胥所作的序言。1934年,其三子陈寅恪迎至北平,寓居姚家巷。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陈三立忧愤成疾,还常常询问战况。有人说中国必定打不赢日本,将被征服。他愤然斥说:“中国人难道不如猪狗,服服帖帖任人屠割吗?”背过身来,不与此人说话。日军进入北平城,他拒不服药,不进食,乃至于饿死。

位于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的陈三立故居。卢玮/摄

 

立功

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陈三立父亲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次年春,陈三立往长沙协助有功,排难解纷。曾代父主持湘绅会议,劝聘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三立与有力。”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彦复结交,四人学识均为一时俊隽,人称“四公子”。他一度应邀往江西主讲变法事宜。

戊戌政变,文廷式潜匿长沙,朝旨令捕获,三立父子遣人告知,资助其东渡日本,竟以“招引奸邪”罪同被革职,全家迁往南昌。

三立葬其母于西山,在墓附近筑“崝庐”以居住。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预备立宪,诏赦陈三立开复原官,而陈三立已无意出仕。

其时江西贫弱,陈三立为江西谋富强、兴办实业奔走呼号。光绪三十年初,江西巡抚奏设江西农工商矿总局,陈三立与刘景熙、黄大埙、胡发珠等名绅发起倡议,要求仿照招商局之例,官商合办江西机器造纸公司,筹得资金42万元。

当时湖南已铺筑自武昌至长沙铁道,而江西尚无一寸铁路。署理太常寺卿、九江人李盛铎联合江西籍的京官110人奏请南浔铁路由江西本省自行修筑,先修筑自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道,成立江西铁道公司,推荐曾任护理总督、此时闲居的李有棻出任总理,陈三立被推为协理。

此后数年间,陈三立往来九江、南昌与南京等地。其诗云:“嗟我溷乡役,父老所鞿系”(《除日讯季祠》),“又议敷铁轨,横纵贯闽鄂”“我忝乡井役,束手视民瘼”(《舟去王家渡十里许风厉仍泊书以寄兴》),即言及他担负此职。

由于江西府库“异常支绌”,无经费筑路,商议派员分赴北京、上海、武昌,以发行债券方法,招捐商股以募集资金。董事会希望凭借陈三立在国内各界的声望影响来操办此役。他毅然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先后赴武昌、上海为筹款而奔忙。

陈三立的诗歌作品。汤建萍/摄

立言

陈三立早年在长沙参加碧浪诗社,诗学汉魏六朝古风,深得湖湘名士郭嵩焘、王闿运器重。后在武昌转学韩愈、黄庭坚诗,得黄遵宪逐首点评。

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幽忧郁愤与激昂慷慨之情无所发泄,唯寄寓于诗,正所谓“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父亲去世后,他每年清明、冬至均至南昌西山扫墓赋诗。王揖唐称其扫墓之作“字字如迸血泪,苍茫家国之感,悉寓于诗,洵宇宙之诗文也”。

西山又名散原山,陈三立自号散原,以此系西山之悲恸。诗风也一变为奥邃苍坚。著有《散原精舍诗》上下册、《续集》上中下册、《别集》一册,共2125首诗。

其诗一出,无论新旧学者,皆以先睹为快。

梁启超评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醲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陈三立胸怀匡世之大志,读书广博,少即工诗能文,本欲在维新变法中施展抱负,惜时局逆转,遭遇人生历程中的大挫折,遂愈加潜心于诗、古文,从而成为“同光体”的领军人物,赣派首领。

正如杨昀谷诗云,“半生党籍尊元祐,一代诗坛铸子昂”。

陈三立也是一位古文大师,远绍范晔、韩愈,近承桐城派而不为其所囿,清醇雅健,气格遒严。他为不少清末民初的名人写过墓志铭,然而军阀张作霖在父亲丧后,欲以重金乞陈三立作墓志铭,被陈三立婉辞。

1924年,陈三立因其妻与长子陈衡恪(美术理论家)葬于杭州牌坊山,迁居西湖畔。

四月,印度诗人泰戈尔由徐志摩陪同来访,赞他为“中国诗人代表”,三立谦言不敢受。

1929年,次子陈隆恪迎其父至庐山牯岭,在此倡修《庐山志》,主张既有所继,亦应有所创。后请吴宗慈完成此志,体现了《庐山志》的现代性、科学性。时庐山为夏都,海内文人墨客来山,多造访论诗。先后为王家坡瀑、花径景白亭作记。

1933年,庐山万松林47位诗人雅集赋诗,曹经沅汇编诗作,请陈三立作《万松林集社诗序》。大诗人的声望,如匡庐之高,执诗坛之牛耳,当之无愧。

陈三立人品峻洁,而待人宽厚,雅望清标。虽积极主张维新,然不赞同康有为过激主张。

欧阳竟无以为:“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愤不食死,倭奴实致之。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发愤而寄于诗,乃至于死国。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不以诗人概,诚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始终一纯洁之质也。”

陈三立之父陈宝箴系清末重要维新党人,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皆以操守与学术、诗文名世。

故吴宓称陈家为“文化贵族”,“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


(来源: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魏菲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