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环佩”中的江西气派

2023-04-26 16:35:20   
浏览量 30809

文丨晏承北

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黄庭坚

2023年4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松园会晤,白云山下,观景品茗,聆听千年古琴演奏《高山流水》……在中法交往史上留下经典瞬间。

真的难以想象,千年古琴“九霄环佩”竟有着如此耀眼的江西印记,跟江西修水的关联竟然会如此深远悠长!琴身上镌刻着修水人黄庭坚的“琴铭”,抚琴人李蓬蓬赓续着修水人查阜西的“风华”。

▲在广州市松园白云厅,李蓬蓬用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演奏《流水》。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古琴演奏家、音乐家李蓬蓬,是著名古琴家李祥霆的女儿,自幼随父学习古琴,也是父亲的得意门生。然而,其父李祥霆却是江西修水人查阜西先生的如意弟子。

▲李蓬蓬与父亲李祥霆同台演出。

李祥霆1940年出生在吉林辽源市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喜音乐,从小爱画画,经常临摹《芥子园画谱》。临画时的一幅古琴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更是让他如痴如醉。一天,李祥霆在收音机中听到著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先生的《关山月》,自此迷上古琴,还曾自己动手制琴。

1957年,17岁的李祥霆正读高二,他鼓起勇气给查阜西先生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对古琴的喜爱,想学古琴的心愿,自己造琴的艰难,请教弹琴的方法,并求寄一两本古琴谱。因不知道查先生地址,只好将信寄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时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的查阜西收到电台转来的信后,充分体现出了江西修水人的那种热情,决意帮帮这个后生。李祥霆激动地捧着查先生的回信,再次写信表达学习古琴的决心,并请求拜查先生为师。查阜西在第二封回信中慨然答应收他为徒,并约他暑假来京面授琴艺。

这年暑假,查先生把江西人的好客之道体现得淋漓尽致,亲人般的接待了这位陌生的关东少年,见他手捧古琴模型,讷于言辞,朴实、憨厚,满心欢喜,随即安排他在家中住下。由于李祥霆天赋极高,很快就掌握了弹奏古琴的要领,深得先生赞许:“孺子可教,日后必成大器”。

▲查阜西先生(左一)同学生李祥霆在中山公园合影。

查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李祥霆颇具大家潜质。为强化其艺术修养,查先生领他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带他观赏书画作品,听昆曲、看京剧,还介绍他认识北京著名琴家、画家、作家,借以帮助其拓宽艺术视野,增长见识。暑假结束返程前,查先生送他一张清代古琴,两枝洞箫和《琴学入门》《今虞》琴刊,勉其回去后勤学苦练,并亲自送李祥霆上火车。查老师看天要下雨,又赶在开车前给他买来一把雨伞,嘱咐一路保重。李祥霆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告别老师。

从此,李祥霆暗下决心,将老师慈父般的关怀化为动力,决不辜负老师厚望,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加倍努力刻苦练琴。1958年,李祥霆高中毕业,经查阜西先生举荐,录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自此开始接受中国音乐学院正规教育。时年,此专业在东北仅招录李祥霆一人。

1963年李祥霆大学毕业时即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如今,李祥霆已成为琴坛老一辈著名琴家,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先后在英、美、法、德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举行数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2003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九霄环佩”现身国内,机缘巧合之下,李祥霆得以参加拍卖前预展,一睹千年古琴的真容。  

▲李祥霆(右一)与老师查阜西先生(右二)在一起。

江西修水人查阜西,1895年11月7日出生,名夷平,字阜西。清末年间,查父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常德、益阳等地任职,自幼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特别是对传统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感情,早在8岁入学堂学习“学堂乐歌”时就同兄姊辩论称:“洋人身上有膻气,歌亦有膻气”。

查阜西14岁学琴于湖南益阳夏正彝的弟子夏伯琴,16岁学琴于湖南大庸(张家界)龚庸礼的弟子田曦明、龚庸礼。所拜之师均为长沙、武昌“江派”著名琴师,使其琴技有很大长进。后来,查阜西舅父荣漱石及表兄何光熙来投奔查父,二人多才多艺,舅父教唱昆曲,表兄教其吹笛,进一步提升了他的艺术修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清廷任职的查父失去工作。一家人回江西修水老家短暂停留后,转道南昌投靠在李烈军部下的二哥查镇泽,查父也加入北伐军,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运动。1913至1916年,查阜西在南昌进入中学。1917年,军阀混战,查父被任命为湖南平江县城管事、驻守湘东。查母在此期间去世,因当时平江县城驻军空虚,土匪、强盗乘机作乱,攻入县城政府办公室,砸抢商店,将牢狱中的犯人放出。匪徒砍破查母棺椁威逼其父召回江西军警投降土匪,其父宁死不屈,死于乱刀之下。

24岁的查阜西家破人亡,化悲痛为力量,之后数年被迫辗转于烟台、北京、广州、上海、长沙、武汉、南京等地,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继续读书,研究古琴音律。查阜西等老一辈古琴家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不忍眼看着古琴在自己手上消亡。20世纪50年代,查阜西在北京不畏艰辛开始全方位挖掘整理古琴遗产,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在古琴演奏上独具古朴、清远、豪迈之风格,逐渐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艺术大家。

▲查阜西先生在弹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天风飒飒吹霓裳,九霄环佩声琅琅。

如果问起最贵的乐器,我们或许首先会联想到名贵的钢琴或者小提琴。但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贵的乐器是中国的古老乐器——九霄环佩。它的市值估价约为四亿人民币,堪称文物界与古琴界的双绝。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是一张公元715年制作的唐代古琴,为雷琴中的极品,号称“鼎鼎唐物”。所谓雷琴,就是蜀中雷氏制造的琴,造型古朴凝重,音色柔美悦耳,九德兼备,制作工艺水平最高,弹奏的效果也最好,为传世唐琴之最。

“九霄环珮”,背后“龙池”(发音孔)左侧,刻有江西诗派鼻祖、江西修水人黄庭坚手迹:“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此为黄庭坚扣琴名而作。

▲黄庭坚琴铭:“超迹苍霄,逍遥太极。”

是不是只要跟修水人黄庭坚相关的作品,都会刷新拍卖纪录?不然,黄庭坚写的大字行楷书《砥柱铭》怎么能以4.368亿元的天价成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昂贵”的作品。试想,黄庭坚那双写过千古光华、美好词章的手,曾在琴面上弹拨过怎样的铿锵音节?

说起乐器,比如单独的唢呐、吉他、笛子、琵琶,会有自己特有的名字吗?没有!为什么要给唐琴起个“九霄环佩”的名字,讲究的道理在哪里?这个差别,就不仅是高低之别,而是雅俗分野。

诗人爱琴,琴声雅韵中流溢着超世脱俗、情思缥缈的诗心,故琴与诗人,诗人与琴,永远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古代文人,琴器须臾不离左右,名号是主人的精神寄托,以小题而谋宏志。

宋朝理学盛行,在儒家思想中,有“琴音调而天下治”的说法,所以,宋朝士大夫若不会抚琴,就好像秀才不会写字一般。苏轼、黄庭坚、晏殊、晏几道等皆爱抚琴。抚琴不须多人,一人即可,在他们的老年生活中,琴是必不可少的。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晏殊故里。  

历来文人弹琴,多有将琴作为文学、哲学对待,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寄托,以求修身养性返其天真。没有哪样乐器像琴一样,附加了书法、印章、题词、篆刻等元素,也没有哪样乐器把收藏过、使用过的高官、文人信息刻于琴背,把本不属于音乐的符号集于一身,借以彰显品相。既有名、又有款,既有诗、又有印,既有书法、又有图签。

面对“九霄环佩”的前世今生,你就再不好意思把其视为单纯的乐器了,甚至约略会与古玩混为一谈。某种程度上说,它既是乐器,又不是乐器;既属于音乐,又不属于音乐;既因为音质享誉琴界,又不仅因为音质独享声名。起个雅致的琴名,无疑提醒主人,弹出来的声音,必须符合“鸣凤”“飞泉”的指向,流出来的意境,必须与“秋籁”“独幽”协调。命名是精神活动,自然是主人精神的延伸。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通常具有才艺兼修的文化特征, 他们往往既擅长文学创作,又通晓其他门类的艺术,如音乐、书法等等。“九霄环佩”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同时融会了古典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这三种艺术的珠联璧合及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使之成为琴中的“仙品”,成为无价的民族文化瑰宝。

1045年6月,黄庭坚出生在修水县双井村。他是千载难逢的文学奇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也是《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男主角”。

黄庭坚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均有卓越建树。他在诗歌、词赋、散文、书法、史学、理学、释道哲学诸方面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不仅在当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流泽后世,沾溉学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在哲学方面,精于儒,深于禅,通于老庄;在史学方面,校定《资治通鉴》,编写《神宗实录》,享有“黄太史”之称。艺术则以书法为最,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亚于苏而雄于米、蔡,位居其二。文学方面的创造尤其卓著,他是一位诗坛巨擘,与苏轼双峰并峙,首开江西一派,并为宋诗之代表,词与秦观齐名,散文各体兼擅而尤长于赋,妙于题跋,苏轼称之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的作品是宋代文化中的“象牙塔”,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奇特的“黄庭坚现象”。

“九霄环佩”中的“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极数,含“至高无上”之意。“九霄”“环佩”,都是明代正统《道藏》中常见的物语,寄寓着出尘绝世的思想。“九霄”指极高的上空,有仙界的意味,是指追寻、向往的极乐胜境;“环佩”通常是女性神仙的饰物,也指中国古人佩于腰间的玉佩饰物,行走时,玉佩相碰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九霄环佩”的含义莫过于:在至高无上的空灵仙境,聆听玉佩相碰之声。

黄庭坚引领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追求,依靠的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深厚的知识积淀。启迪人们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庭坚在“九霄环佩”上题刻的两句诗“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同样是“有来处”的。晋葛洪《神仙传》卷五《阴长生》载:“超迹苍霄,乘虚驾濡。……逍遥太极,何虑何忧。”大意是“升入云天,乘龙浮游,展开双翼乘风翱翔。不怕火烧,入水不湿,无忧无虑地在太极中逍遥漫游,在仙界的都城中往来。”

琴身除了黄庭坚句,琴足上方还有行书:“蔼蔼春风细,琅琅环珮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

苏轼、黄庭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作家、诗人、书法家和艺术家。苏、黄二人平生交谊极深,他们之间的切磋琢磨、诗词酬唱、谈书论道的知音妙赏和奋发蹈厉,对宋代的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均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他们共同题刻唐琴“九霄环佩”,就不是偶然的。

但清代考据史料证实,这些都是清末杨宗稷镌刻于琴上的,他个人认为这些唐琴,苏东坡与黄庭坚都抚弄过,也有流传诗句,他只是代刻,认为这是“天然巧合,非作伪也”。“九霄环佩”琴上苏轼与黄庭坚的琴铭,近代学者也多认为是晚近所为,所以苏轼、黄庭坚并未收藏过此琴。

不管究竟如何,即便真是近人刻上去的,则更加难能可贵,说明世人认为,只有像江西黄庭坚这样的文豪才配刻在上面,才有资格与之相提并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从左至右: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 

若问指尖何所意,未来谁发长啸音?

一张古琴,价值上亿与否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复活了千年前的天籁之音,延续了雷琴与中华文化的奇迹,展现了江西千年文脉和江西气派。如何去传承这些文脉和文化传统?

江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创造诚斋诗体;王安石创半山体;“元诗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占其三。《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宋词四大开祖”,晏殊、晏几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誉;姜夔创格律词派,与辛弃疾豪放派齐名。辛弃疾南渡,客居上饶二十余载,80%的词创作于此。唐宋八大家江西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家;刘攽、刘恕协助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任副主编;魏禧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江西修水县双井村黄庭坚故居、黄庭坚像。 

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著称。

在明代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五分之一。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就拿江西修水一个小县来说,自古就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兴盛。1036年,《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担任分宁(今修水)主簿后,亲自创办了最早的濂溪书院。历元、明、清各朝,共有书院25所。早在1945年就有了第一所民办学校——仁义中学。黄庭坚故里双井村,仅北宋“一朝、一村、一姓”中进士达48名之多,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多由书院培养。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我老家修水,人们都以读书为美,不比钱财不比房屋,就比小孩会读书,不分男女都要送进学堂。在修水田间地头,挑着担子“吟诗”,放下锄头“作对”,能书善画的“土秀才”比比皆是。正是这块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凝聚了一股股文化的气息,形成了文化的“小天地”“小气候”!

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通常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具备某种文化传统、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也就会有发扬光大和重新生长的基础和土壤,同时也会成为一种真实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激励。我们江西在历史上江西出现这么多文化大家,对今天江西的年轻人也会起到激励和感召作用。有时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优秀文化基因,如果孕育有方、培育得当,就很有可能在某一时代实现复活、重生甚至涅槃。

▲国画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九霄环佩今犹在,千年古琴抚新声。如何守正?怎样创新?唯有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一代人扛起一代人的使命,必定能展现江西文脉新气派,开创文化强省新局面,铸就赣鄱文化新辉煌。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